【前言】以下是会员“b12854”整理的《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精品8篇),以供借鉴。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 篇1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 篇2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爱情
祖国情
⑵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 篇3
关于乡愁阅读答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食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2.合适,这里的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只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不清道不明。模糊一次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故乡的面貌不知已有什么变化。而怅惘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惆怅。
3.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 篇4
①留住美丽的乡愁,首先要保护传统村落。村落是人们的发源地,即便是城里人,往上数好几辈,也是村里人。这样乡村就寄托着人们的乡愁,对于城里人来说,看着万亩良田,能够让他们暂时远离水泥,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对于根在农村的人来说,回到乡村,跟自己的亲人亲戚朋友团聚,既能享受亲情,又能舒缓一下自身的压力。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描绘的村落。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有价值的传统村落消失的快速,着实令人心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都没了,我们还到哪里去找“乡愁”?如此说来,传统村落的消失,从小的方面看,是让人们失去“乡愁”的寄托;从大的方面看,就是截断我们民族“思乡”这一文化根脉。
③留住美丽的乡愁,就要建设好乡村。古村落的纷纷消失,与农村贫穷,人们受不了而纷纷逃离不无关系。这就促使我们要提高乡村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条件,确保经济来源,才能激发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人们才能留在村里,实现“就近城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乡村建设中注入现代物质文明元素,与美丽的自然生态相融合,从而实现新的理想的美丽乡愁——屋外,青青的山脚下,篱笆上缠绕着美丽的花儿;屋旁,清澈的溪水流过,渴了可以直接掬一捧来喝;屋内,卫生间、厨房现代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生活并无区别。
④农村人有钱了,盖新房是不可少的,但盖的跟城里无区别,钢筋水泥小洋楼,千户一型,连贴个楹联的梁柱都没有,有的只是物质上的华丽光鲜,这样似曾相识,毫无个性,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也就缺乏让人记在脑中,留在心头的独特价值了。冰心在《我家的对联》中说到:“‘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挂在梁柱上的好对联,孩子们天天眼里看着,口里念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他们人格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其效果决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因此,留住美丽的乡愁,还要在乡村建设中提升文化内涵。
⑤白沙鸥,黑耕牛。秋雨春风,花树满山丘,少小欢声追蝶路。乡关万里载乡愁,从此乡愁绕心头。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本来延续的命脉;留住美丽的乡愁,就是要留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文根据冯骥才有关访谈等资料整理)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怎样才能留住美丽的乡愁?请简要概括。(6分)
3.本文引用精当,请找出一处并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1、(3分)留住美丽的乡愁,就是要留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或:我们要留住美丽的乡愁。)
2.(6分)(1)要保护传统村落;(2)要建设好乡村;(3)要在乡村建设中提升文化内涵。(或:留住美 丽的乡愁,首先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美丽的乡愁,就要建设好乡村;留住美丽的乡愁,要在乡村建设中提升文化内涵。
3.(4分)示例一:选文第②段引用了陶渊明 的诗句(1分),并与“现实中传统村落不断凋敝”比较(1分),有力地突出了“保护好传统村落,才能留住美丽的乡愁”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分)。
示例二:选文第②段引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一名言(1分),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保护好传统村落,才能留住美丽的乡愁”的道理(或:保护传统村落对留住美丽乡愁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分)。
示例三:选文第④段引用了著名文学家冰心的话(1分),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在乡村建设中提升文化内涵,才能留住美丽的乡愁”(或:提升文化内涵对留住美丽乡愁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3分)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 篇5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席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近,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8期)
1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章中的画线句。(4分)
12.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4分)
1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1.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年的外在表现------大红灯笼对思念家乡的游子的抚慰(2分)。 (4分)
12.年承载了乡愁(1分),乡愁是年的主要内涵(1分),年与乡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1分)。 (4分)
13.(1)说明了年对游子的重要意义,使游子不再孤独寂寞。(2分)总结全文,使文章的抒情更加强烈(2分) (4分)
14.主要抒发的是游子对年的赞美(2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2分)。 (6分)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 篇6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 ,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⑧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选自 20xx年3月10日 《甘肃日报》,有删改)
1.选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选文写了家乡端阳节时的哪些风俗?
3.选文第④段加线句子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选文第⑦段“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中“敲”字的表达效果。
5.阅读选文第⑧段,提出一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解答。
参考答案:
1.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又有点封建迷信的妇女。
2.包粽子、吃粽子、用粽子供祖先、布施乞丐。
3.对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的思念和惋惜。
4.“敲”具有动感,形象地刻画出妈妈的话对我思想认识上的重要的敲打作用。
5.问题:选文第⑧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案: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抒发了对粽子、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 篇7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食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2.合适,这里的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只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不清道不明。模糊一次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故乡的面貌不知已有什么变化。而怅惘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惆怅。
3.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 篇8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妁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阅读题
1、这首诗用于哪些形象表现诗人的乡愁?
答:
2、很多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答:
3、上面的这首诗是如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的?
答:
4、具体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
答:
5、诗中运用“一支”“一种”“一棵”等数量词,说一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
《乡愁》阅读答案
1、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2、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或月明之夜会引起人们的思乡愁绪;以明月寄情传意)。
3、写了故乡的三种事物,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乡愁。分别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的对这三种事物进行描述,从而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4、三幅。①儿时回忆:月光笼罩笛声悠扬;②少年离家:雾里送别渐行渐远;③永远的牵挂:乡愁化作树扎根在心里。
5、都是为了起到深化情感色彩并有衔接对比的作用。因为写的都是故乡,所以用“一”,又因为对于故乡的情愫变迁而用支种棵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