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孟浩然黄鹤楼10篇

时间:2023-10-23 07:03:35 综合范文

孟浩然黄鹤楼 篇1

  三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绿油油的草地上夹着星星点点的野花,动物也不睡大觉了,都从洞里跑了出来。可是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李白和朋友孟浩然却在黄鹤楼喝酒解愁,因为孟浩然有事要赶往扬州。

  这时,李白端起酒杯对孟浩然说:“朋友,请你迟一点走,再陪我喝一杯酒吧,你这一去我们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相见,我实在舍不得你走啊!”

“哎,我的好兄弟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等我有空从扬州回来,我会来跟你干完这一杯酒的。哦,船家已经在催我了,我必须走了,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会。”孟浩然说完,就向着江边走去。

  孟浩然走到船边,突然停住了,他转过身子,向李白摆了摆手:“兄弟,多保重。”然后才慢慢地上了船。船缓缓开动了,李白对着船大喊:“老兄,一路顺风。”

  孟浩然走了,李白望着他朋友的船消失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上,不禁吟出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随后,就独自一人怅然回家了。

孟浩然黄鹤楼 篇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精品设计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孟浩然黄鹤楼 篇3

  材料礼仪常识排比句稿件公益广告了范文研修工作答复屈原;白居易概述运营:礼仪常识大全部编版对联:表扬信述职述廉对联贺词。

孟浩然黄鹤楼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孟浩然黄鹤楼 篇5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

  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李白悲伤地说:“是呀,我很舍不得你。”孟浩然说:“我们长这么大了,这还是第一次分开。”李白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痛饮!”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多保重啊!”看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江风把他的长袍都吹乱了。

  李白看着滚滚的江水 ,在心里对孟浩然说:如果你回来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再来喝酒,写诗。这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黄鹤楼 篇6

“喂,白兄,我……我……就……就要去广陵做生意了。”晚上,孟浩然鼓起勇气拨通了李白的电话。

  正在喝水的李白吓了一跳,水从嘴里喷了出来。“你再说一遍”,李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去广陵做生意了,明早的船票,我们……”李白打断了孟浩然,“你等着,明天一早我去送你,你千万要等着我。”这一晚,李白彻夜未眠。

  第二天,李白早早的起了床,拿了几瓶酒,走在去码头的路上。天边的日出格外壮观,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从东边一点一点跳出来,周围绕着许多红丝带。湖边的柳树抽出了点点枝芽,小花、小草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像无数颗小钻石。这么美的景色本该令人心情愉快,可李白根本高兴不起来。

  远远地,李白就看见了孟浩然,他向孟浩然跑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孟兄,这是我给你带的酒,你喝着它就会想起我,还有,你去到那里要多爱惜自己的身体,多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像鱼类、蛋类、豆类、奶类……”“行了,你把我说得像小孩子一样,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孟浩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很难过,李白终于忍不住流下了几滴眼泪,“孟兄,你能不走吗?”不行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时,船要启动了,离别时刻还是到了。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直到船消失在天际。

孟浩然黄鹤楼 篇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讨古诗的教学模式,我感到万分荣幸,在这儿,我要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感谢局领导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导,感谢四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与我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在座的老师们给与我的鼓励,这节课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我想说,反思是为了提高,展示是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

孟浩然黄鹤楼 篇8

  我,站在长江边上,默默地站着。马上,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离开这里,我也没办法劝阻他,好吧……

  对岸,山红柳绿,可我却无从感到身心舒畅,反而满怀悲伤,保重啊,老朋友……与我相处这么多年的老朋友,此时却要离开我们,离开第二故乡,我们不舍,黄鹤楼不舍,他也不舍……

  但是,人生渺茫,终有离别之日。既然他要向下游去那美丽而富饶的广陵,那就让他去吧……现正是繁花似锦、且更如烟花般灿烂的早春,还正值三月。但是,好景终究掩不了离别的悲伤。保重!他朝我不舍地挥挥手,我也朝他挥挥手……

  小帆船远去了,我知道他心情也很沉重。我不忍直视,便眺向对岸。天色似乎阴沉了下去。那小帆船,伴着他——孟浩然,无助地在激流中起伏……

  船也越来越小,我不禁大悲而抹泪。保重啊!终于,小船在碧水与蓝天相交接的地方消失了,它的影子也消失了……我现在只能看见长江与那蓝天。长江的水,永不停息,似乎隐喻着什么……我回到楼里,深感悲情,欲饮酒消愁。正值此时,我又看见了长江,顿时诗意大发,提笔作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黄鹤楼 篇9

  知道孟浩然去广陵,就约孟浩然去黄鹤楼相聚。他们坐在一起,来为孟浩然送行。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对,十分快乐告别了。

  孟浩然和李白兄喝了几杯酒,就转头望了望快落山的太阳。对李白兄说:“李白兄

  ,时间也不晚了,我也要走了,再见!”孟然兄

  不依依不舍得说:“再晚点走吧!现在还早着呢!”“不了,我也要走了,我以后会回来。”说完,孟浩然跟李白干了最后一杯酒,就起身准备走了,李白犹豫了一会,说:“难得好朋友一聚,让我送送你吧!”“嗯!那好吧!”

  长江的景色可真美。桃花开着粉红色的花瓣,薄烟雾弥漫,令人想起春天的美景。

  孟浩然上了船后,向李白摆了摆手,说:“再见!”然后就让船夫划船。李白也朝孟浩兄大声说:“孟浩兄——!记住要跟我写信,保持联络哦!”“我会的,多多保重!再见——”“再见!”

  江边上,船慢慢离开码头,渐渐消失在天边,李白远远遥望。

孟浩然黄鹤楼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