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合集6篇

时间:2023-10-26 18:05:50 综合范文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篇1

  一本书

  就是教科书,这是基础的基础,但是被中等生最忽视的。笔者高中时,先看教科书再做题,所以往往同学做到第5题,我才刚开始,但当我做了20题时,反过来发现同学做到第17题,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后不仅省时,而且比同学多巩固了书本知识,然后从书本原理到题目及从题目到原理走了一个来回,培养了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一句话,省时又高效。为摆脱题海打下了基础。

  两方法

  1)找到已知与求解的“桥梁”。主要针对中等题及难题,利用已知,推一步或几步,完成转化,从求解往后推几步,看看还缺什么,再去回忆脑袋里的知识点及解过的经典题,把已知与求解的差距补上,这个就是“桥梁”原理。

  2)有些题按上述方法还遇到困难,可能需要另辟蹊径,如从定义出发或需要再审视已知条件,可能还未用尽已知条件或有些暗含的已知条件未挖掘出来。

  三步骤

  1)先看教科书,真正搞懂课本例题,并做课后练习(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实质上就是要你检查自己是否真的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

  2)利用历年高考真题, 这些题很有价值,先掩着答案,根据你之前课本学的基础内容,尝试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下,再对答案,明白其原理,真正弄懂它,看看能否举一反三,可问老师及同学,也可请家教,最后达到触类旁通。

  3)同步练习,必须紧跟课程,不能赖下来的,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数学知识点较多,容易忘记,但以上的步骤你都能做到的话,那么就不那么容易遗忘,即使忘记,你也可以翻阅以前的内容重新巩固一遍。

  四层次

  1)基本知识点。含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这是基础,这个不过关,其他免谈。笔者平时先看教科书,就是这个道理。--这部分,虽然重要,但笔者辅导不作重点,只是检查与提醒,因为可自学及问自己老师同学。会这个的人太容易找到了。

  2)数学思想与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如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数学技能如配方、待定系数法等。笔者由于这方面强,故多年不做题或见到陌生题均不慌,因为这些思想能力是深入骨髓的。

  3)数学模型与中间结论。数学模型就是具体题目的解题套路,中间结论可使学生减少解题步骤,加快解题速度,减少出错机会。这些有了2数学思想与数学技能,就能自己推导出来,但要注意总结与积累。

  4)特殊解题技巧。这个要求以上3方面都较强,聪明加灵感,平时善于总结与归纳,看透事物本源,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故对中等生不作过高要求,所谓可遇而不可求。笔者对高考实考试卷的选择与填空,特别是选择,有相当部分,有的试卷甚至一半以上可在题读完后,几秒得出正确答案。凭的就是这个本事。


猜你感兴趣:

1.高一数学必修2各章知识点总结

2.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高一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5.高一数学必修二复习知识点:立体几何

6.高一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学设计范例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篇2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篇3

  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篇4

  一、集合、简易逻辑

  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

  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周期函数;

  11、函数的奇偶性;

  12、函数的图象;

  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

  1、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比分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

  六、不等式

  1、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证明;

  4、不等式的解法;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3、椭圆的参数方程;

  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直线、平面、简单何体

  1、平面及基本性质;

  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3、平面直线;

  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

  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1、直线的方向向量;

  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14、异面直线的距离;

  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16、平面的法向量;

  17、点到平面的距离;

  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4、多面体;

  25、棱柱;

  26、棱锥;

  27、正多面体;

  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排列;

  3、排列数公式;

  4、组合;

  5、组合数公式;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7、二项式定理;

  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一、概率

  1、随机事件的概率;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5、独立重复试验。

  必修一函数重点知识整理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 +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 og a N=(a>0,a≠1,b>0,b≠1);

  (3)l og a 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 log a N= 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拓展阅读:高中数学复习方法

  1、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例题不能带着答案去看,不然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

  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如果把题目彻底搞清了,在题后精炼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获会更大。

  2、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

  3、错一次反思一次

  每次业及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重现。因此平时注意把错题记下来。

  学生若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并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以后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也就能避免犯错了。

  4、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篇5

  1、直线方程形式

  一般式:Ax+By+C=0(AB≠0)

  斜截式:y=kx+b(k是斜率b是x轴截距)

  点斜式:y-y1=k(x-x1)(直线过定点(x1,y1))

  两点式:(y-y1)/(x-x1)=(y-y2)/(x-x2)(直线过定点(x1,y1),(x2,y2))

  截距式:x/a+y/b=1(a是x轴截距,b是y轴截距)

  做题过程中,点斜式和斜截式用的最多(两种合占90%以上),一般式属于中间过渡形态。

  在与圆及圆锥曲线结合的过程中,还要用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2、直线方程的局限性

  各种不同形式的直线方程的局限性:

(1)点斜式和斜截式都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2)两点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

(3)截距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或过原点的直线;

(4)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系数A、B不能同时为零。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篇6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BCDEABCDE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PABCDE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

  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四棱台ABCD—ABCD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