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说勤奋第二课时5篇

时间:2023-10-31 08:28:27 综合范文

  【导语】本文是热心网友“cyxzl954”整理的说勤奋第二课时5篇,供大家参考。

说勤奋第二课时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 ( 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

  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板书计划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谈,师总结。引出勤奋是通往理想的桥梁,板书课题——说勤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行,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3、课文讲了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二)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升华

  1、再读两位名人的勤奋故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板书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青蛙卵剥离手术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3

  一、朗读“勤奋”、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读题)

  2、现在我们把“勤奋”放在句中读,谁来读?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你读的时候,突出了勤奋,为什么这样读?

  指读,这句话告诉我们?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理想境界 桥梁(图)

  齐读(朗读就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3、现在把“勤奋”放在这句话中,该怎么读?

  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指读,你强调的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个词语?

  (分别强调勤奋、一生、只有)读书时就要通过强调词语,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二、引导对话,感悟“勤奋”

  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第二小节中去读,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a、司马光的事例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用“ ——” 画出有关句子

  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编写《资治通鉴》)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谁来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谁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

  (提示:你强调了“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你强调了“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你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你强调了“却”,为什么?

  句中“却”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这里把司马光和哥哥、弟弟进行比较,哥哥、弟弟读书只读“一会儿”,司马光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句话前后意思发生了(转折), “却”表示前后句的意思发生了转折。

  哥哥、弟弟和许多孩子一样以“玩”为乐,司马光想到的读书,以“读书”为乐。(勤奋就是以读书为乐)

  齐读

  还从什么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读时,他强调了“警枕”

  点拨:我们平时睡觉时用什么枕头?司马光什么做的枕头?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勤奋”!就是珍惜时间。

  3、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你强调“19年”,为什么?(时间长,19年中有没有休息?勤奋不仅在小时侯、长大后,还要持之以恒。强调“终于”,说编写《资治通鉴》不容易。

  所以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b、童第周的事例

  刚才我们读了司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勤奋表现在从小以读书为乐、长大后珍惜时间,而且19年如一日,那么,童第周勤奋又表现在哪里?

  指读课文第三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讨论:从什么句子,你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先读句子,再说你的理解。

  (1)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不怕困难、奋发努力)

  (2)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他总是……(起早贪黑)

  引读:

  当西北风在吼叫时,童第周不是躲在被窝里,而是天刚亮……

  当大雪纷飞时,童第周不是被困难吓倒,而是天刚亮……

  从这两句,你感受到童第周的(顽强的意志)

  (3)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讲究方法)

  (4)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长时间的努力)

  (5)后来他远渡重洋……(留学时不怕困难、勇于尝试)

  正如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拙”在文中指童第周的什么?“勤”就是说童第周在学习成绩差面前……“勤”就是说他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勤”就是说他还十分注意……“勤”就是说他在比利时留学时勇于尝试,完成了……所以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师:童第周在解放以后,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还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即使到了晚年,他和美国教授合作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所以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c、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想一想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你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我们再来比较二三两个自然段的开头:

  投影4: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你知道哪些?(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

  投影6:名人名言:

  数学家华罗庚说: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成功==百分之的灵感+百分之九九的勤奋

  默读全文,想一想,读到这儿,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对司马光、童第周说什么?拿出自己的笔用简洁的语言写写自己心中的感受。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4

  一、给带点的字找正确的读音。

  勤(qín qíng)奋  远渡重( zhòng chóng)洋

  剥( bāo bō)离  华( huá huà )罗庚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直”的意思有:a 挺直,使笔直;b 公正的,正义的;c 直爽,爽快;d 一个劲儿,不断地。

  理直气壮(  ) 急起直追(  ) 心直口快(  )

  三、课文内容填空。

  1、(  )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2、课文中司马光从小就很(   ),长大后就更(  )了,还做了个(  )自励自勉。这样他用了(  )的时间写成了史学巨著(     )。向我们说明了:天才在于(   )。

  3、童第周学习基础差,但他(  ),就在校园里(  ),(  ),总要(  )回顾一下当天的(   )。他还十分注意(   )学习方法,终于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比利时留学时完成了高难度的(     ),在生物学界引起轰动。他证明了即使(       ),只要(      ),也是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数学家(   )所说:“(      ),一分辛苦一分才。”

  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鲜花”指(     ),“汗水和心血”指(    )。(  )、(  )、(  )这些词都说明:勤奋才能成才,被无数事例证明。

  四、拓展练习

  收集几条有关勤奋成才的名言。

  如:黄昏是勤劳者的早晨,早晨是懒惰者的黄昏。

  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美)富兰克林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课文是如何用事实来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由练读后,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对长句子进行全班重点练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这种自问自答形式的句子换个说法,并说说自问自答的好处。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以上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争取熟读成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尝试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课件出示)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