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热心会员“lanzhansuzhao”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精品7篇】,供大家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正确书写“鹊”字,背诵这首词。
2、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诵读、品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诗词、辛弃疾的资≤≥料等,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词引入,自主解题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宋词又是其中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要稍加停顿,抑扬顿挫,那就会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标注的停顿再读一读。(课件出示全词,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一些画面呢?那就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来品读词的上阕吧!
三、解词品悟,课上研讨
(例中学)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想象画面,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一说。
2、全班展示汇报。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描绘得真美啊!作者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感官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大家来说一说有哪些感官呢。(教师板书:看--明月别枝;听--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嗅--稻花香)你觉得这样的夜景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想象会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3、提问:是什么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呢?
学生自主发言。
4、提问:是谁在说丰年?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明月、清风,这鹊啼、蝉鸣、蛙声,还有这弥漫着的稻花香,使得黄沙岭的夜晚是那样的清幽、静谧和美好,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板书: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此时,作者行走在这样的夜晚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以译文的形式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上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上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5、指名读。
教师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上阕的方法:先是想象画面,然后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词义、体会情感,最后是串联整个词义,读中悟情。
(实践悟)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6、全班展示汇报。
过渡:多么美的月夜啊!仿佛画卷一般。词人就这样满怀喜悦地行走在路上,之后怎么样了?谁来描绘一下下阕的画面?
学生自主发言。
7、教师小结:刚才还是明月高悬,一片明朗,转眼就变得昏暗只看得见几颗星星了,雨点也飘落下来。此时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到什么?(教师板书:思避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路转溪桥忽然看见了茅店,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皇之间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可以想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欣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下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下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8、指名读。
教师小结:就是这后两句点名了词人的身份--行人。也让我们理解了题目“夜行黄山道中”,原来明月别枝是行人所见,鹊啼、鸣蝉、蛙声、说丰年是行人所闻,遇雨急寻茅店是行人所思。整首词都没有离开“夜行”二字!既写出了赏景之美,又写出了避雨之趣。让我们充满情感的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整体感悟,盘点收获
1、学生再读全词,回归整体,尝试背诵。
2、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本首词。
2、(迁移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的方法,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可阅读辛弃疾或其他词人的词作。
以下任选一个完成:
3、结合本首词的意境写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4、结合本首词的意境画一幅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
②说画面。
③作补充。
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
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
②简评。
③齐诵,可变换方式。
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1、(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情
乡村夏夜舒适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3、同学们,读了题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才是词的题目。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被免去官职以后闲居在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这首词就是他那里生活时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1)出示图片,引导理解上阙词义。(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爽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图片,引导理解下阙词义。(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沥沥的雨点滴落。旧时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转过了一个弯,在小溪的石桥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读中感悟
读课文,体会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词。(注意词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词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蝉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看:明月惊鹊星星茅店
听:鸣蝉蛙声雨声
闻:稻花的香味
想:丰收的年月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 篇4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体悟课文的表达秘妙,感受演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尝试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仿说、仿写演说辞片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悟表达秘妙,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仿说、仿写演说辞片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疑定标,锁定演说秘妙
1.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略)
2.听写词语:每次听写3个词,只读1遍,听完再写。请把它们工工整整地写入相应的空格,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听写内容:嗡嗡,潺潺,松脂;骏马,雄鹰,圣洁;善待,滋养,眷恋)
(出示:西雅图告诫人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每一声的鸣叫,每一道的流水,每一缕的幽香,每一头奔跑的麋鹿,每一匹驰骋的,每一只翱翔的,都是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滋润我们心田的河水,照管好我们生命的空气,照顾好动物兄弟,把对家园的化为行动,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因为: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校对评讲。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创境听写,既巩固生字新词,回顾课文梗概,又强化积累运用,培养倾听能力与写字能力,一举多得。】
3.激疑定标。作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本课最应该学什么?(如何运用语言打动听众,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学语文就该学最有价值的东西。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那动人心弦的演说中隐藏的表达秘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目标设定源于学生,直指语用,使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顺势引发探究期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二、含英咀华,研习表达,探究演说秘妙
(一)循“神圣”,识反复,探究谋篇技巧。
1.明确演说主旨。本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了解反复手法。
(1)引导质疑。(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中3次出现这句话,分别强调要善待河水、空气和动物。对此,你有什么疑问?
(2)梳理问题。(反复出现有何好处?为何不多重复几次?每次强调的方式有何不同?)
(3)自主探究。默读第四至八自然段,思考有关问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条要求,仔细研读,把心得体会批注在旁边。
(4)汇报交流。预设点拨策略、小结思路:
①运用反复可以深化主题,强化情感,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
②如果你是西雅图,还会提些什么要求?这些要求西雅图一个也想不到吗?那他为何不多提几个?(运用反复手段要适度)
③运用反复时略加变化,效果会更好。(如:文中“善待河水”和“善待空气”为正面论述,“善待动物”乃反面警示。)
⑸指导朗读:西雅图的呼吁字字是泪句句是情!各位西雅图,用你们义正辞严、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诫那些贪婪成性、恃强凌弱的白人吧!齐读第四至八自然段。
3.把握演说框架。
(1)思考:西雅图把该说的都说了,课文的其余部分是否多余?
(2)小结。本文属“总——分——总”结构,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我们撰写演说辞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
【设计意图:锁定文本表达秘妙点,凭借语言实例,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内化“反复”手法,进而穿越“意”的丛林,探究“言”的秘妙,获得“法”的启迪,建构语文知识,提升言语智慧和语感品质。】
(二)循“圣洁”,品语言,发现表达秘妙。
1.过渡导学。读演说辞,只关注总体框架是不够的,只有沉下心去触摸、品味语言,才能发现更多秘妙。仔细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画出表达特色的词句,细细品味,再与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2.互动研读。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教师巡导。
3.汇报交流。
预设1:“圣洁的家园”(出示第二自然段)
A.感受语言魅力。这段话有何表达特色?(排比、句式齐整、量词变化)演说时注意这些有何好处?男女生合作读。将全段按现代诗格式排列,配乐齐读(背景纯音乐:腾格尔《天堂》)。将“每一……”全都改为“所有的”,比较一下,有何发现。按照句式仿说几句。
B.启发移情想象。(括号内为学生个答预设)是的,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铭记着我们的成长足迹;一草一木,都珍藏着我们的圣洁记忆;一鸟一虫,都诉说着我们的快乐体验!瞧,就在这片沙滩上,我们(一起凝视太阳,让热情奔放的太阳舞带我们快乐飞翔);但是从此我们(再也看不到金黄柔软的沙滩了);就在这块田地里,我们(一起举行冬节盛会,尽享丰收的喜悦),但是从此(再也享用不到这片田地上的粮食了);就在这座山中,我们(一起在丛林深处沉思冥想,完成了成年礼),但是从此(我们再也无法聆听到这幽静山谷中清脆的鸟鸣声了);……从此,这一切的快乐都将遥不可及,这一切的记忆都将失去凭借!印第安兄弟姐妹们,在永别家园的最后时刻,最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通过朗读传递出来(齐读全段)。
C.创境引诵语段。(出示并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家园如此圣洁,土地如此神圣,印第安人对脚下的大地如此眷恋!然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优美而圣洁的文字吧!(配乐引诵全段,教师提示所有的“每一”)
预设2:“圣洁的情感”(出示第三自然段)
A.理解内涵。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B.探究秘妙。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人类与大地的关系?作者是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种息息相关的关系?(比喻、拟人)
C.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锁定“每一”这个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语感富矿”,通过摩挲语词、移情想象、创境引诵,还原生活画面,复活文字的感性生命。同时,聚焦语用,通过置换比较、拓展仿说,引导学生品读、领悟、积累、运用精妙语言范式,徜徉在语言之途,使之感受言语之美,体悟表达之巧,形成言语之能。】
三、聚焦语用,创境练笔,内化演说秘妙
1.创设情境。西雅图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白人。他们决心善待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使之继续保持神圣。假如你是白人首领,你会向西雅图的族人作出怎样的承诺?(出示:请印第安兄弟们放心,既然我们继承了这片土地,就一定会铭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现在起,我们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2.合作练笔。4人一组,每人从一个角度写几句话,然后再合并组成一篇运用“反复”手法的演说辞。(生练笔,师巡导)
3.反馈小结。
【设计意图:创设情、辞同构共生的练笔情境,构筑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让学生在练笔实践中激活缄默的表达秘妙和言语范式知识,使新学的言语表达知识技能化,并及时融入到已有的语感图式中去,实现“得言、得意又得法”。】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复现演说秘妙
1.总结全文。(播放西雅图风光视频,画面定格于西雅图酋长纪念碑)这就是演说中的那片土地。时隔150多年,她依旧那样神圣,那样迷人!她有一个圣洁的名字——(生:西雅图)它的神圣,归功于一个伟大的民族——(生:印第安)一个大写的人——(生:西雅图)一次成功的演说——(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的,西雅图的土地是神圣的。其实,我们面对脚下这片土地,也应该永远铭记这样一句忠告——(生: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因为——(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布置作业。
(1)在课堂小练笔的基础上,运用“反复”手法续写几句话,其中“请印第安兄弟们放心,既然我们继承了这片土地,就一定会铭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至少要出现3次,写完说给同桌听。
(2)课外阅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旨在深化学生对于演说辞这一体裁及相关秘妙的认识;续写练笔,既复现、巩固“反复”手法,将语用实践延伸至课外,又引导学生置换角色,将自己对于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认识诉诸文字,进而获得心灵的荡涤与澄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 篇6
宋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 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②说画面。③作补充。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②简评。③齐诵,可变换方式。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1、(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 情
乡村夏夜 舒适喜悦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正确书写“鹊”字,背诵这首词。
2、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诵读、品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诗词、辛弃疾的资料等,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词引入,自主解题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宋词又是其中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要稍加停顿,抑扬顿挫,那就会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标注的停顿再读一读。(课件出示全词,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一些画面呢?那就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来品读词的上阕吧!
三、解词品悟,课上研讨
(例中学)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想象画面,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一说。
2、全班展示汇报。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描绘得真美啊!作者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感官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大家来说一说有哪些感官呢。(教师板书:看--明月别枝;听--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嗅--稻花香)你觉得这样的夜景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想象会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3、提问:是什么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呢?
学生自主发言。
4、提问:是谁在说丰年?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明月、清风,这鹊啼、蝉鸣、蛙声,还有这弥漫着的稻花香,使得黄沙岭的夜晚是那样的清幽、静谧和美好,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板书: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此时,作者行走在这样的夜晚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以译文的形式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上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上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5、指名读。
教师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上阕的方法:先是想象画面,然后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词义、体会情感,最后是串联整个词义,读中悟情。
(实践悟)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6、全班展示汇报。
过渡:多么美的月夜啊!仿佛画卷一般。词人就这样满怀喜悦地行走在路上,之后怎么样了?谁来描绘一下下阕的画面?
学生自主发言。
7、教师小结:刚才还是明月高悬,一片明朗,转眼就变得昏暗只看得见几颗星星了,雨点也飘落下来。此时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到什么?(教师板书:思避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路转溪桥忽然看见了茅店,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皇之间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可以想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欣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下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下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8、指名读。
教师小结:就是这后两句点名了词人的身份--行人。也让我们理解了题目“夜行黄山道中”,原来明月别枝是行人所见,鹊啼、鸣蝉、蛙声、说丰年是行人所闻,遇雨急寻茅店是行人所思。整首词都没有离开“夜行”二字!既写出了赏景之美,又写出了避雨之趣。让我们充满情感的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整体感悟,盘点收获
1、学生再读全词,回归整体,尝试背诵。
2、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本首词。
2、(迁移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的方法,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可阅读辛弃疾或其他词人的词作。
以下任选一个完成:
3、结合本首词的意境写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4、结合本首词的意境画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