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精品高中作文6篇(作文大全高中),以供参阅。
精品高中作文1
当一个人在自己生命蓬勃向上时遭遇一个大挫折,会发生什么呢?
前年秋天,初三的我拿到了第一次月考成绩,简直不敢相信——我的名次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受到这个打击,我大哭了一场,当时的我觉得没有什么能比考砸了更难面对的了,而我竟然选择了不面对。我将卷子锁起,从此不去想它。
我的名次在消极中每况愈下,然而更糟的是,意外已悄悄降临。我被查出患有骶管囊肿,需要休学进行手术治疗。
在办理休学手续期间,我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青春活力,每天唉声叹气:“别人看起来都那么幸福,只有我最惨。”细心的语文老师发现了我的异样,在一次课间,老师把一封信轻轻放在我的桌上,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我展信细读,内容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一直那么乐观“调皮”的老师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我一边慢慢收起信,一边仔细体会其中的一句话:“未知的东西是会给人以恐惧,但当你走近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不过如此。”是啊,病魔既然来了,唯有面对,哀叹恐惧何益之有?我不安的心稍稍平静了下来。
到了手术的日子,手术很顺利,可术后的头几天却是一场磨难。刀口的疼痛令我寝食难安。那疼痛就像是一簇火苗在不断舔舐我的皮肤,又像是一只野猫被困在了我的身体里,使劲抓挠着想要出来。三天后,我的疼痛大大减轻了。我想:不就是大痛三天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如此,忍一忍就过去了。
术后康复又是一段新征途。为了使自己能够像健康人那样生活,我需要做康复运动。平常看似简单的动作,此时却变得异常艰难。比如仰卧举腿,抬了十几下,腰就疼得不行。我想:天!那接下来的三个月怎么办?这简直是苦役!
幸好有妈妈的鼓励:坚持!坚持!再坚持!现在我康复得很好,回头看看当时所受的苦,也不过如此,一步步走近,一步步走过来,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因为曾经有过与病魔抗争的经历,现在,我的心理素质变得极为强大,望着屏幕上的中考倒计时,再看看愁眉苦脸紧张兮兮的同学们,我淡然一笑。
真是越走近磨难,就会越淡然。
当一个人在自己生命蓬勃向上时遭遇大挫折时,唯有坚忍面对,你才能战胜它。同时,你也将在困难面前变得淡然,这淡然使你更有勇气,不再畏惧.
精品高中作文2
那是一枚金戒,在她手上戴着的,早已俗透了的金戒。
外面没有任何的花纹,仅仅只是光滑的曲线。而现在光滑的曲线也因岁月而不再成为一个完整的圆。
可她总是那样宝贝那一枚粗糙的金戒,擦拭它早已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习惯。无从知道它陪伴她的岁月,却能明了它对她的重要,因为,她的目光,总是那样温暖而绵长。它的另一半,早已沉入土里,和尘埃一起埋葬。只因泥土的封存,另一枚金戒依旧光亮——它永远停留在了那段有她的时光,在那个悲伤而透明的时间点,不舍得,却也无可奈何地同它亲吻,然后告别。而仅存的那一枚,也只能含泪告别。
阻隔它们的不仅仅是卑微的尘埃和土壤,还有那无声却也残酷的时光。
款式苍老。颜色苍老。套在同样苍老的手上。
无论如何擦拭,还是抵抗不住时光的侵犯,却也不知,在这枚金戒里沉淀着的回忆,是否也会在这时光的洪流里,逐渐地被洗净,褪色,最后画出悲伤的白。
可她总是那样温柔,温柔地擦拭它,仿若只要那金戒变得闪亮,她就能回到那段时光。何等残忍,每个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念想。金戒永远也找不回它的另一半,除非命运消匿,时间流光,然后在土壤中相逢。可是,她说:“我不要啊,这不是他所希望的。”为了一个诺言,她戴着金戒,一个人去面对庞大的岁月和时间,孤独地,和那枚金戒一起。
她总是擦拭着它,眼里透露出一丝纯真和迷茫。仿若一个熟悉的灵魂居住在了这枚充满故事的金戒上。她凝视着那半透明的魂灵,不能沟通,也无法看清他的面容,就这样呆呆地看着,眼里充满了悲痛,脸上却满聚笑容。
不知道金戒对她到底代表着什么。或许是一场无法磨灭的青春的梦,或许是那同样苍老的覆在她手上的另一只手。
直到看到她虔诚地将它贴近自己的胸膛。终于明白。
那枚金戒,是她另一颗跳动着,裸露在外的心脏。
精品高中作文3
“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
——夏目漱石《心》
或许这是刻意的安排,也或许是注定的遇见。当我初次读到夏目漱石先生所作的《心》时,恰恰是该书发表一百周年纪念日。第一次读后就有许多感触,因为这本极其有名的小说,不仅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也对世界文学甚至是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心》作为夏目漱石先生后期最有影响力小说,以细腻流畅的笔调把一个赴东京求学的农村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暑期度假时与一位先生邂逅的故事叙述出来,衬以迂回婉转的情节将故事添上奇诡而又沉郁的色彩,并用推理的方法更深层次地将人性中对善恶的自我形式的觉醒的主旨揭示出来,同时又将对恋爱的惆怅,对宗教的理解这些所谓“人的高层意识”有机地、巧妙地与故事主干结合,最终将读者推上道德的、理性的神坛边缘,仿佛是揪住领口盘问——是生是死——是善是恶要怎样的抉择!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多了些伦理色彩,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悬念性。小说的主人公是便是被称为“先生”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而作为连接全小说的“我”是一位明治时期来自边郊的大学生,一次偶遇使我认识了这位先生,并且对“先生”分析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而且发自心底地佩服,但一直有一个疑问,即一直不清楚为什么先生频繁地要去杂司谷扫墓。每次问及他时,总是被他搪塞掉或是转移话题,因此带着这个疑惑,“我”一直从入学到即将大学毕业为找工作而谋划之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先生寄来的长长地书信。“我”极其惊讶地发现这封信竟然是先生的遗书,而通过这篇遗书“我”逐渐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到东京来求学。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是发自真心,而爱的善变性也令先生极为感到感到彷徨无助。为此,先生将他最信任的好友“K”也搬来同住,想借此来开导他继而走出阴影。而“K”由寺院长老抚养长大,对禅宗“精进勇武”的戒律倍为信奉,但是他在房东中寄住时,也同样爱上了小姐。先生为此极其憎恶而邪心四起,急中生智中抓住了“K”笃信禅宗的弱点并加以抨击,还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这样“K”在自己失去恋人的打击的同时,又对自己实践着的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最终在一个夜里自杀身亡。于是先生与小姐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妇,然而至此以后“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在回避告知妻子“K”的真实死因的同时也不愿意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深受两方面矛盾的折磨,一是利己主义与自我觉醒之间的选择,他用利己主义之心赢得了爱情却就此失去了最要好的朋友。二是善恶之间的彷徨,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失去生命为代价的痛苦上,他有善心但却做了无法回还的恶事。因此,在这矛盾中他以每月都去杂司谷上坟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也假意对地下有知的“K”做出忏悔。可是,这些虚妄的事情,并没有给先生带来长久的解脱,他在两种矛盾的折磨下最终选择也同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一位读过《心》的人都有极大的震撼,它用锋利的笔触直接剖开重重甲胄掩护下的心,就此分析了人性中为恶的悲哀本质以及自我认识到为恶后觉醒而无法与他人述说的无尽悲哀。
人类社会,总是交织着无数种情感,亲情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为这些情感所困的人总是既热衷于称赞情感的美好,又在当他们不利于本人时,却又发狠了的为恶。而善恶的转换之间本不是可以预料的,因此是一念之差。有人说,小说中描述的“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恶人形象,他是功利主义利己派的代表,是一个为了得到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的人。但是,纵使先生此种做法是为了恶,但是他至少清晰地认识到了他的确做了恶,这是恶人所做不到的,先生也就是因为认识到了恶,而要自我觉醒要看清恶的本质,但是他觉醒了也认清了自己,却又不可避免地发现他比不觉醒前更为孤独。
社会很混沌,人际关系又很繁杂,大多数人都在半梦半醒之间沉沦,有一部分人嚷着要与这个社会决裂,但是究竟成功了么?还有一部分人努力认为这些都是他个人想出来的,故而迷信宗教,借以宗教的迷障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极少数人真正地认清了自我,努力地要使自己觉醒,他们深信觉醒以后必将会带来光明的未来和对生活的自我满足,然而,这些自我硬逼着自己觉醒的人,却陷入了被社会主流抛弃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更为悲哀的是,他们所发的忠告多被视为诳语,他们的行为被冠上“疯子”的名号,他们在为恶之后善念发省后性格变得乖戾变得捉摸不定变得既生活在往日恶事中的悔过里,又生活在迷执于现实丑恶带来的厌弃中。于是心愈发变得封闭,愈发变得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正如先生在遗书里所述,他与外界的联系都被切断了一般。这是因为他早已看透这些外界中自然有丑恶的一面,而这一面正是他所不愿看到的,同样具有讽刺和值得悲悯的是,他不愿看到的正是他自我觉醒的源动力。
人大多是如此,在安逸的生活条件下不愿去做改变,而好不容易做出的改变却又比之前更在心里过意不去,那样,说是所谓的“看透”,也终究是自己的黯然离开。
《心》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但是因它曲折离奇又恰到好处的具备了推理性的情节,更是因为有极大的思想意义,是一位看透了自己的心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是一位成功将自己自我觉醒后却发现更不能被世界所容纳的悲惨结局的人真实而深刻的想法。这当然一直影射了作者夏目漱石先生一直笃信不疑的人的无可救药和恶的本性。但是,一百年过去了,这部小说依旧由朝日新闻重新连载,并进入了日本的中学课本,足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极为广泛。
内心世界中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关系,正是人性中最美好但同时又是最悲哀的部分,先生最终选择了引决,则既可以映射出是知识分子注定的落魄结局,又能够就此进一步分析,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混沌苟且,那又会变成怎样的悲惨境地呢?这也正是读了此书后发出的真切感慨与对社会的忠告。
精品高中作文4
春雨,静静的来了。它,不同于夏季的燥热;它,不同于秋季的清凉;它,不同于冬季的冰冷。
它似一位天使,羞涩的笑容在大地中绽开,无私的向大地挥洒着五颜六色的颜色。那颜色有天蓝,碧绿,浅紫,淡青……这些天然的颜色交叉着混合在了一起,它们有的似春日的鲜花,那样芳香四溢;它们有的似夏季的清泉,那样滋润人心;他们有的似秋日的果实,那样五彩缤纷;他们有的似冬日的阳光,那样温暖无比。这些颜色渐渐地,被笼罩在了薄雾之中,每种颜色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气味,它们构成了一副奇妙的画,崭新的画,让人眼前一亮的画。大地到处散发着春雨清新,自然的气息。
春雨,也似一位演奏家,小溪在他的指挥下,“叮咚叮咚”地扭动着身子,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叶片在他的指挥下,跟雨珠宝宝来了个亲密的接触,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新生的小麻雀们,也放开了嗓子,为这春雨的演奏会又添了几些清脆;蝴蝶妹妹虽然害怕这雨珠淋湿了它们漂亮的新衣裳,但也在叶片姐姐的庇护下,跳着高贵而优雅的华尔兹。小燕子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在天空中翻飞盘旋,让这演奏会更加精彩。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在这浓浓的春雨之中,慢慢地,小草探出了头,鲜花也从温暖的泥土中舒展开了身子,它们像是被大地娇惯的宠儿,贪婪的呼吸着这春雨的芬芳气息。一些年老的麻雀们在树枝上,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一切,它们就好像在品尝一杯浓香的清茶。小松鼠们在温暖的树洞里吃着坚果,开着晚会,像是在迎接这春雨的降临。还有勤劳的蚂蚁一族,它们在忙着搬家呢!看啊!他们排成了一列纵队,每一只小蚂蚁头上都顶着它们千辛万苦寻找的食物,它们是那样小心翼翼,害怕自己的食物掉在地上会被弄脏。
许多树枝上,都长出了青翠的新叶,那些叶片宝宝们尖叫着,惊叹着,对这精彩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它们拥挤着,对自己的小伙伴诉说着心中的愉悦与激动。它们弯着腰,伸着脖子,争先恐后的呼吸着春雨带来的气息。柳树妈妈看着自己怀里的树宝宝们,想去为它们遮雨,可是倔强的宝宝们还是不听妈妈的话,在柳树妈妈的怀里一蹦一蹦的。云朵妹妹在寂静的天空中慢慢散开了,它们也想找个好的角度,来观赏这奇妙的景色。
雨停了,太阳打了个哈欠,在云朵妹妹的催促下,蹦到了蔚蓝的天空中。彩虹姐姐梳了个头发,换了一身七彩的衣服挂在了天空中。然后,蝴蝶妹妹和蜜蜂姐姐陆续来到花丛里,它们相互配合着,跳了几支美丽的舞蹈。草地上可爱的花儿们也不再羞涩,绽放出了春日最美好的笑容。阳光照映在了小溪上,透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柳树妈妈看到雨停了,就放开了柳叶宝宝,梳着自己柔顺的秀发,柳叶宝宝立刻蹿出了妈妈的怀抱,与空中的小鸟们交谈着,寒暄着。
春雨,就是这样悄无声息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里……
精品高中作文5
序
一朵花,人们只惊艳于它的娇艳,却忘了它在开放时,历尽了煎熬。
瓣花芬芳
花,一瓣游离在醉人的南宋,另一瓣又在绝情的北宋凋零。
是谁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谁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谁把彻心的悲恸荡漾在千年以后?
本是大家闺秀,李清照,不愁温饱,饱读诗书,窈窕淑女。是什么让她有感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啊!让她一夜愁白了头,愁的是人情还是世道?她的人生分离在南北两宋,她的情愫却愈发滋生,丈夫的逝去,世道的不公,她虽悲痛却愈发坚韧。她用文字释放自己,那一个个字里藏着的是她流不完的`泪滴,镶的是她满是疮痍的心啊!文字,流传千古,也让她散落的花瓣弥香人间。
花傲凡俗
谁会忘记这个唯一在中国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女皇帝?她就如一枝金花,散发耀眼的光。
是啊,她太出众了,太多人看到了她呼风唤雨的豪迈,为地位而掐死女儿的狠毒,当然还有她的过人智慧。然而,有多少人看到她落发为尼时的凄苦,有多少人涉略她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一个风云人物,面对历史的尖锐评价,人们的零言碎语,却早已料到,在墓志铭上表现得如此坦然。
她,就是武媚娘,一朵傲立在山巅孤独开放的花。
花开冷艳
有种文字,当你看到它,心会猝地一紧,然后轻叹然后莞尔,那是触动你灵魂的字。
当她轻描淡写地说出“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心静,心境。张爱玲,这一朵冷艳的花,在社会的颠沛流离和婚姻的挫败后,她似乎已感看破红尘了,她的文字,在冥冥中诉说着她的不幸,却充满着理性与美感。她时尚,她冷傲,可是她的心还是通红的,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坎坷也许更造就了她,于无声更胜有声,就像花的开放冷艳无声。
终
历尽血泪,几多坎坷,几许辛酸,而令人欣慰的是,那时花开,此时花香依在。
精品高中作文6
外公的相册放在书架的最高层,看上去已经有些陈旧了,小时候一直没有机会打开。现在,我终于能将它取下,轻轻地吹去表面的灰尘,翻开。映入眼帘的照片有点模糊,却又那么真实。不经意间,它们让我回忆起外公外婆曾经给我讲过的故事,那些在他们平静的叙述下,饱含沧桑的、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
我的家乡怀化,被誉为是“火车拖来的城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怀化还是一个叫做“榆树湾”的小村庄,如今却成为了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湖南省最大的地级市。可以说,怀化是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成长起来的,这固然与铁路工人的贡献密不可分,但除了他们,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人们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
一九七九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外公外婆随着他们的单位——铁路工程五局,从四川老家迁来怀化。那时候的怀化,还十分荒凉,除了山,还是山,铁五局却在此驻扎了下来。“那时候的日子可不好过,夏天林子里有蛇,晚上蚊子又多,一到冬天山里面还冷得很。”当问起外公过去的生活时,外公笑着回答,“当时卫生所里的病人需要用药,但我们的药总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们每次都得卡好药量,一点儿也不敢浪费。”外公不是铁路工人,它是工程队里的队医。“本来我就只会看外科,但在这里待了两年以后,我会的就多喽,什么感冒咳嗽啊,也都能治了——没办法,医生太少了嘛!”外公笑着说。
对当时还属于大山深处的怀化来说,修铁路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多山的地形与频繁的降雨,不仅加大了施工难度,更增加了施工的危险系数。“每天都有人受伤,很多人是被山上雨水冲下来的石头砸伤啊,又或者是因为水土不服患上重感冒,卫生所经常没有床位。”在那些日子里,在山区连绵不绝的雨季,在远离家乡的湘西,外公白天在病房间马不停蹄地来回穿梭,夜里,很多时候也因为牵挂病人的安危而难以入眠,辗转反侧。
在此期间,外婆给了外公很大的鼓舞。外婆本不属于铁路单位,而是一名小学教师,因为外公的迁居,她毅然决然地辞掉了自己在四川安稳的工作陪外公来到了怀化,在铁五局小学任教。当时铁五局小学刚刚建立,师源紧张。本来只是一名语文老师的外婆,不得不兼任其他课程的老师:她带孩子们画画,出去写生;她教孩子们体育,带他们做游戏。下午放学后,外婆顾不上一天的劳累,总会走去看看外公。在她脚下,还不是一条像样的路,而是一条被运送物资的车子稍微碾平一些的黄泥巴路,一到晴天便黄沙漫天,雨天就遍地稀泥,这条路仅单程就有近十里。此时外婆还有另外一个更糟糕的选择:从山上过去,距离虽然可以短一半,却要经过一大片坟地,白天尚且瘆人,更何况是在晚上了。外婆本身胆小,但为了能多去陪陪外公,她一咬牙,踏上了更近的山路。后来,在每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总有一道微弱的手电光划过一片白森森的坟墓,手电光的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脚步也不再像最开始时那样急促,而是逐渐变得平和与笃定。外婆常说:“怕?有什么怕的!试过一次还会怕吗?”
也许恐惧就是这样,当你每多面对它一次,它的气焰就会削弱一分,而那些令人恐惧的事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发生变化。曾经的那座坟山,如今早已被夷平,在那上面修建了怀化火车站。
现在的我,早晨在熹微的晨光中急匆匆地去上学,和着清脆的鸟鸣,踏着平整的柏油路面。
放学后,校园外的小吃街人群熙攘,车水马龙。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开始绽放出点点霓虹。
火车依旧在开,校园的远方,在那晚霞的故乡,汽笛声悠扬地响起。
大千世界,浮屠众生。纵使花开似锦,也离不开一些人的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