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1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我要介绍的习俗是家乡新年时的过庙会。
新年,大家都不陌生,但新年的时候家乡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家乡新年的时候会过庙会。
过庙,乡称“赶庙”,“赶会”。在新年的时候,家家都会穿着新衣到庙会上去看一看。小孩子们去了,像撒了欢一样,庙会上有各种稀奇的玩意儿,孩子们走到这,停一停,走到那儿,睁大眼睛瞧一瞧。一切事物在孩子们眼里都变得稀奇古怪。大人们则是互相聊一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非常热闹。
河北庙会的习惯由来已久,甚为普遍。以前河北一年就有72次庙会,旧时的庙会很复杂,有的还带着较浓的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色彩。而现在,人们将庙会当成了一种“旅游”和自我娱乐场所。像高跷、狮子、龙灯、旱船、跑驴、竹马、杂技、武术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形成,多在庙会期间表演。同时,各地的“过庙”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安国药王庙会,张北骡马大会,涉县娲皇宫奶奶庙会等。
过庙既进行了物资交流,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2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
我家的粽子是三角形的,用粽叶裹着,里面是糯米饭,但是在米饭里你可以加一些东西,肉肉呀、枣子啊、甜枣啊……都可以加进去。还有一种三角形的,跟我们这里包法都不一样,很长。那个三角形头很长很长,粽叶是绿色的。
到了端午,奶奶老早就准备粽叶和馅儿,好包粽子。我本来是想学包粽子的,结果不仅没包成粽子,还弄得一团乱。
奶奶用熟练的手法包了一个粽子,我没看清,就叫奶奶再来放慢动作包。先将粽叶卷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将馅儿放进去,再拿一个粽叶盖住,最后用绳子绑好。哇,这样就包好了一个粽子。
我拿来一片粽叶卷成了一个三角形,但是我加陷进去的时候,发现下面好大一个洞在漏馅儿。我马上把粽叶打开把馅儿弄出去,再重新包一个,这次包的非常的好,下面一点洞都没有。
放馅进去了,一不小心手一抖,米全撒了。奶奶生气地看了看我:“你是来帮忙的,还是在捣蛋呢?走走走,不要你包了啊。”
“奶奶,求你了,你就再让我弄一次嘛。”我哀求道。这样,奶奶才答应了。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学会包粽子了。
晚上,奶奶将粽子从锅中端了出来,她随手拿了一个粽子剥开,放入嘴中,嘴巴一动一动的,脸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我见奶奶吃得这么香,我也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既精致又好看的粽子。
可是,当我手一碰到粽子时,便被这高热的温度给烫到了,我立马将手缩了回去。奶奶怎么这么牛逼,居然能承受这么烫的温度,不愧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啊!
弟弟很好奇:“姐姐,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我想了一会儿:“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包粽子是为了将粽子扔进屈原尸体所在的河里,防止鱼虾、螃蟹等吃屈原的尸体。”
“哇,你好厉害!你怎么知道的?”弟弟不可思议地说道。
“聪明人自然知道,而且这都是常识。”我不屑地回答。
端午可以包粽子,可以吃粽子,但是同时还带着一丝纪念!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3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村里的人都要去南斗星君庙赶庙会、祭拜南斗星君。
这座庙是我外公亲手建造的。我外公一生信仰佛教,非常虔诚,逢年过节,都要上香祷告,行三叩九拜之礼。外公之所以建这座庙,是因为他偶然间做了一个梦,梦到南斗星君下凡,夸他一心行善,必有后福,子孙也会受到庇佑。外公非常高兴,为了感谢南斗星君的大恩大德,就为南斗星君建庙,才有了现在的南斗星君庙。妈妈说,南斗星君掌管寿命长短,人们拜南斗星君也就是希望自己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正月十四,舅舅带我去镇上买香纸香钱。两个路边都是卖香纸香钱的小商小贩,各种各样,村里人都在买香纸香钱,有的在问老板一袋多少,有的在打量哪个比较实惠。看到这些,我心想:村里人准备的那么隆重,明天一定很热闹!我们也买了香和纸钱,为第二天的庙会做好了准备。
正月十五,我们村里的人都到庙里去拜,热闹得很,有念祷告的,有排队上香的,有烧纸钱的,络绎不绝。
拜南斗星君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拜的时候点燃三根香,两手的手指碰在一起,手指中间的缝隙就用来夹住香,90度鞠躬3次,每一次闭上眼睛再鞠躬,以表示尊敬。三根香要一起点燃,我问妈妈三根香分别代表什么?妈妈指着南斗星君雕像,说道:“一,对天的敬仰,希望自己的.生活风调雨顺;二,对地的敬意,希望自己的庄稼更加丰收;三,对老祖宗的感谢,没有老祖宗的根基,就没有我们如今富足的生活。”我也去拜了拜,心里想:如果南斗星君能在梦里找我并告诉我,我会长命百岁,平平安安。那得多开心啊!拜完后可以拿桌上一个糖或水果,据说吃了无病无灾。
人们喜欢把美好的心愿寄托在神灵之上,因为他们希望神灵能帮他们实现愿望——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就是村里人的心愿。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4
所谓“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家绍兴的民风和民俗吧。
绍兴是水乡,鱼米之乡,大家绍兴有很多风俗和特产,都是非常不错玩、非常有趣的。
这里的风俗是相当有趣的。正月十五的时候要闹元宵的所谓闹元宵就是看花灯、猜灯谜。在4月1日是大家的`愚人节,在这一天里,就是要开高兴心得过,无论如何也不可以生气,特别是上当受骗是,譬如其他人约你吃饭,到了相约的时间,其他人还没有来,你只能自认倒霉一个人吃饭了。6月1日是六一,是孩子子们最喜欢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小孩们可以疯狂玩耍,无拘无束。9月10日是教师节,所有些学生都给老师送鲜花送礼物物,这是老师最幸福的一天。10月1日是十一国庆节,每年的十一国庆节都会有一个典礼,那是为庆祝建国才搞的仪式。12月又称腊月,在腊月三十,是大伙最忙的日子,这一天大伙团聚在一块。
不只这里的风俗特别有趣,这里的特产也特别丰富。绍兴最有名的两个字是“臭”和“霉”,臭是一臭,臭豆腐;霉不是倒霉的意思,霉是二霉,一霉是霉千张,二霉是霉干菜。绍兴还有几件特产,一件是扯白糖,你别听它名字里有“白”,但它刚开始是黄色的,白是扯出来的。还有一件是腊肠,是用猪肉和猪肠在腊月做的,所以叫腊肠。大家不可以光顾着吃,绍兴还有一些好玩的特产,一是乌毡帽,二是乌篷船,我把它们称为“二乌”,2、乌最好玩。可以边划边看风景。
绍兴真是一个好城市,作为绍兴人,成长在这样漂亮而又富有个性的地方,我感到荣幸,我要保护大家的土地,保护大家的家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5
我的家乡在吴川,飘色、泥塑、花桥仅有我们家乡才有,被称为吴川三绝!
我喜欢飘色,飘色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在或坐在“色板”上头,在游行时手舞足蹈!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吴川三绝便会隆重登场。首先是飘色,一个个小娃儿穿着像神仙样的服饰,头上带着闪闪发光的头饰,让人心慕手追。看到他们站在或坐在钢丝上,似乎有点害怕,可是小娃儿们把怕变成兴奋!传说中的神仙会飞,小娃儿们也会“飞”,并且在“飞”的过程中,摆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让人觉得精彩!
今年的孔雀开屏和游龙封神正是数一数二,游龙封神大概有12米长,小娃儿们坐在上头代表着不一样人物。孔雀开屏象征着新的一年将会财源广进,吉星高照,多福多寿,給人们带来新的期望!
会做泥塑的人可灵活了,将泥塑做得与现实一般,就像真的神仙下凡一样,这边的“财神爷”在給我们发钱,让我们发财,那边的“八仙过海”正在飘来飘去,正准备把你也带上,一齐遨游东海呢!每一个泥塑都象征着一个传说,它们正向你描绘一个个神话故事!
最终一个绝艺那可数花桥了,说起来还真的有一段典故呢。吴川人民是根据牛郎织女这一段传说造了一座桥,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将桥放上桃花等装饰,把桥打造的漂漂亮亮,光彩耀眼!传说如果有情人从桥上走过便有桃花运。此刻不止了,有一家大小的,朋友的,同学们的一齐走花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真热闹啊!
我们既爱演又爱看,家乡的习俗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6
宝清,一个坐落于东北的县城。
虽没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也没有远近闻名的景色,但在宝清人的心里,这座与世无争的小城,正是我们心中的全部,人们朴素的性格,极具风味的小吃,具有特色的`民俗,都是我们留恋它的原因。
东北,冷的代名词,哪怕是立春,也仍旧是一片白茫茫,宝清人爱杀猪菜,就像北京人迷恋北京烤鸭,在冬天,严寒也抵不住我们火热的心,叫上几桌亲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唠一唠家常闲话,小孩儿成群结队,到外面拉爬犁,转冰上陀螺,到了饭点,再端出用酸菜,血肠,五花肉做成的杀猪菜,边吃边唠,其乐融融。
不仅杀猪菜,汤子,粘豆包,白瓜子也都是宝清不可缺少的小吃。因为天冷的缘故,这些食品更容易储存,逐渐的成为宝清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你尝试过在冬天钓鱼吗?对于宝清的钓鱼爱好者,这些都再平常不过,与两三个好友,来到冰厚一米的水边,用专属的工具在水面凿出两个洞,搭上帐篷,摆上炉子,坐等鱼儿上钩,虽然外面寒风刺骨,但炉子温暖的火光,与朋友之间钓鱼的快乐,将这份看似难熬的时间,赋予了别具一格的乐趣。
说到这里,怎能不提到扭秧歌?伴着锣鼓,人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舞着,舞着,期间既有20多岁的小伙子,也有60来岁的大爷阿婆,还有一群玩玩闹闹的孩子,好不热闹!
每个人对于家乡,都有着同样的感觉,宝清,一个坐落于东北的县城,地冷,心不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7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阳新县,这里的风俗与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样。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里过年的风俗习惯吧。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节日,虽然全国人民都过着同一个节日,但是每个地方过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们这里从腊月初就开始忙活了。
冬至开始大寒之前,人们把红薯从地里挖回来,然后把红薯一个个都洗刷得干干净净,加工成又白又细的红薯粉,再然后就用坛子或干净的袋子装好准备过年用。
下雪了,人们被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就在家里制作又香又软的年糕。制作年糕虽然费心费力但制作过程却充满了无限的欢声笑语。每次听到别人提起年糕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锅时的腾腾热气,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尝年糕时的幸福笑容。我家每年做年糕的这项任务主要是由爷爷奶奶来完成的。首先将米粉放进大盆里掺和适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个个小球形的剂子,然后放进模具里将它们压成各种形状,有圆形的、有鱼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后将各种形状的年糕放到大蒸笼里蒸熟。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让人看着就喜欢,闻着就流口水,吃一口满嘴的年味。但我们不能多吃因为奶奶说这是用来招待来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们又将五谷杂粮倒在装有沙子的锅中爆炒,做成各种各样的零食。过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四,每家每户都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离过年还有几天时间,东西就都准备妥当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大家都在门口贴上红红的对联,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其乐融融地吃团圆饭,正式迎接新年的气氛。这就是我们这过年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8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新年,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新年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家家户户都要挂长长的香肠,而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你们知道人日是什么吗?听爸爸说这个节日大有来历呢!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出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生日。当然了,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我更在意的是过节这一天吃什么,至于习俗什么的一提到吃,我就把它们抛之脑后了。人日这一天要吃面条,寓意是长寿;戴人胜,所谓的人胜就是头饰;登高,这个习俗可不是只有在清明节的时候才有的;吃七宝羹,所说的七宝就是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有新年大丰收的寓意!
在初七这一天更是热闹,我们家院子里传来一阵阵笑声,这个笑声自然不是那些古板的大人们弄出来的,而是由“开心果”本人弄出来的。初七早上,我看见桌子上摆着一碗又一碗的“白条子”,我走近一看原来是面条,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今天为什么吃面条啊?”妈妈说:“因为今天是人日!”我说吃面条是不是有长寿之意?”妈妈说:“对!我急忙跑去找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你们今天要多吃面条!”爷爷奶奶一脸惊奇的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吃面条有长寿之意呀!”不出半秒,一屋子的人哄堂大笑,虽然不知道在笑什么,反正跟着笑就是了。
每当回想起这一切时,就好像自己还留在那时候一样,热闹的大街,特别的风俗,欢乐的笑声,那里的一切让我无法忘怀!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篇9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在很多地区都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只有在南方才能隐隐约约看到它的影子。在很久以前,上巳节的时候,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还会去郊外春游,这三月三之所以叫上巳,是因为这天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说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且这一天还得吃荠菜煮蛋,这味菜营养价值极高,美味可口。在疫情间我也总算是再一次回味了这荠菜煮蛋的味道。
三月三那天早上,妈妈正在用碗泡着四个鸡蛋,见我来了,赶忙招呼我:“可可,你帮我把那个芹菜的脑叶给摘掉,等下要吃荠菜煮蛋。”
我听完妈妈的话,感觉我正顶着一串问号。荠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荠菜煮蛋?不是平时吃煮蛋都是吃红枣煮蛋的吗?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啊?
我没再多想,帮妈妈摘完菜,又洗了洗,便看见妈妈把荠菜放到锅子里去煮,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水也越来越调皮,调皮的都冒泡了。可怜的荠菜也变得黄黄的,原先的绿皮肤都套在水身上了,锅中飘出一种浓浓的荠菜味,飘走了的那是荠菜的魂魄。
折腾了好一会儿,汤汁同没了壳的鸡蛋泡在一起,再加上那红彤彤的枣儿,那样子,看起来十分和谐,好可爱的样子。
等早餐端上桌,都快上课了,看来是没法好好享用了,接着我就是一顿猛吃,真是有一股好新颖的味道,后来上完课,问了妈妈,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三月三,荠菜胜过灵丹。”这荠菜据说还能治头痛,不知道我这头痛的毛病是否能治好呢?现在大家都快把这上巳节给忘了,真希望这个节日能永远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