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小学语文教案5篇

时间:2024-02-11 10:22:29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案5篇

小学语文教案1

  梗概

  按:本册书属于适应新大纲要求的过渡教材,这一册书里习作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写梗概的写实作文和一个以声音创设情景为素材的想象作文,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习作教案设计。第五单元的读写例话是教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训练五中又要求写梗概,可见主要内容和梗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梗概和高年级的缩写又存在异同。为了打好基础,我们用有限的智慧设计了这份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把握写梗概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2、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梗概写出来。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读书笔记的有关知识;

  找各种带有梗概的图书、小说、报纸、碟盒、画册等;

  准备自己喜欢阅读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写读书笔记吗?课前你了解的常见的读书笔记有哪几种形式?(汇报关于读书笔记的有关知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习作教案设计》。)

  (二)学习梗概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读书笔记形式(板书梗概)。(齐读课题)

  师:想了解梗概吗?请翻到语文书P107。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谈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板书梗概

  简略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大家知道了梗概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简略的主要内容。据我了解,同学们平时非常喜欢读书看报,那么,你知道常见的梗概一般出现在一本书的什么地方?

  师:请孩子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报刊、书籍、杂志。仔细看看,看谁最先找到梗概。(学生查找)找到的给同桌介绍介绍。

  3、师:找到梗概了吗?找到梗概的孩子介绍给我们听听,好吗?请你说说你带来的是什么书或什么文章的梗概?请从书名、类型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介绍。

  师:还有哪些同学找到梗概了,请把你找到的梗概和同桌交流交流。

  4、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梗概,那么该怎样写梗概?让我们翻到语文书P108第二自然段,一起读一读这一范例,以此了解写梗概的基本要求。(学生朗读)

  5、师:请孩子们结合范例和本单元的读写例话想一想写梗概有哪些基本步骤。想好后,请把你归纳的步骤和同桌说一说。

  A、抽生说,师板书。

  通读全文——抓住内容——连贯意思

  B、齐读步骤:“引读”第一……第二……第三……)

  C、老师按照步骤写出了范例《猎人海力布》这篇文章的梗概,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梗概)生齐读。读后结合原文和板书中写梗概的要求,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谈)

  师小结:孩子们真会发现,真会动脑筋,对写梗概的要求了解这么多。是呀,写梗概时,我们就要注意这些问题。(出示写梗概的要求)

  师:请大家齐读写梗概的要求。

  1、中心不变。

  2、顺序不变。

  3、人称不变。

  4、语言精练。

  5、保留主干。

  (三)导写梗概

  师:下面就让我们按照写梗概的要求和步骤一起概括《阅读.理解》上《我的“墨渍”狗》这篇文章的梗概吧。

  第一步:这篇文章按照老师的要求孩子们在课外读了。

  第二步:默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请同学们注意,先找出每段的重点词句,说的时候尽量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概括,要抓主要内容,去掉次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同学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同学情况:

  我们班的同学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对这方面的积累非常少,少数同学家里有条件,可找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能激起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同学,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强,所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我们班的同学在识记生字上颇有一番见地,所以对识记生字这一重难点的突破,同学掌握的情况会较好。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设计理念:

  以第一课时为例。在板书课题后,让同学就题目提出问题,接着有几个同学说说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让同学愿意去读课文。利用小组的能力合作总结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通读全文。记字这一环节,让同学用自身的智慧去识记生字,显出同学自身的见地。不是局限于我说出这个字的结构,他们就依照我的话去死记。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教“泼”,领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什么是泼水节?泼水节是怎么来的?

  (3)到了泼水节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

  (4)人民相互泼水代表什么?

  3、今天上课前,我们班有些同学说他们找到一些有关泼水节的资料,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请上这些同学上来讲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以和泼水节的由来。(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4、听完这几位同学的介绍后,大家你有什么感觉?(生答想更多地了解泼水节)好,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看课文,它会告诉我么有关泼水节的具体的事。

  二、初读感知

  1、标出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揭示生字词。

  Tǒng桶hù互相shī līn līn湿淋淋jí xiáng吉祥xìng fú幸福kěn lí不肯离去bǎn nà西双版纳fèng凤凰花sài竞赛

  (1)指名拼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适时纠正)

  (2)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们组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各小组讨论后汇报。(有的小组课前查过字典,有的同学是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来解释词语)

  (3)词语都理解了,真能干,我把拼音去掉,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同学争相拼读,气氛活跃)

  3、我们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读)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一起纠正。

  5、分三大组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又解决了哪一个?从哪句话中理解的?

  2、组长带领组员概括段意,然后各组交流。

  3、齐读课文。

  四、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本课的生字你记住了哪些?是怎么记的?说给你们小组的成员听。

  2、汇报:(同学想出了很多方法,现把较特别的举例如下)

  泼:1)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个“发”字。

  2)水把头发弄湿了,就是“泼”。

  3)水淋头发就是“泼”。

  湿:1)雨过天晴,在太阳下写作业。

  2)遇水更明显,就是“湿”。

  淋:两根木头遇水,被“淋”湿了。

  肯:1)上止下月。(字谜)

  2)一天,嫦娥在月亮上拉板车,王母娘娘看到后,让嫦娥停下,告诉她:月亮上禁止拉板车。(小幽默)

  3)嫦娥在月亮上跳,被王母娘娘禁止,怕她把月亮跳踏。

  吉:士兵张大口。

  祥:人们把羊送给神仙,希望自身能吉祥如意。

  3、示范写生字,生书空。

  4、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5、同桌互助描红前五个字。

  教学后记:

  这堂课我自身感觉较好,运用了课改新理念,让同学发生学习的欲望,学会自主学习,我把课堂还给了同学,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让同学得到了自主的一点点乐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开课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有意思,他们学会了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这是学好课文的前提,在小组成员的一起努力下,他们能概括出段落大意,理解词语意思。看来,小组合作能带给同学快乐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有信心学好。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小朋友们的表示让我自愧不如,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他们用换部首、编口诀、编故事、小幽默、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因为是他们自身想的,而且很有趣,所以记忆也很深刻,这让我觉得同学做自身学习的主人是很好的,他们的能力会提高得比较快,思维也很开阔。这些都给我以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既然这样放手的效果好,那我以后就应该把主动权都还给他们,让他们做自身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悟面对贫困,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

  2、 品味课文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了解西墙的变化所蕴含的科学常识,体会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含义深刻的字句。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阅读课文,本文写了什么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要求在文题前加上动词即可。“ 西墙”

  2、除了加固西墙外,还有哪一堵墙需要加固?

  3、为什么要加固东、西墙?自由散读

  加固西墙(保护、修葺等均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此环节是深入感悟的基础,让学生充分阅读。

  二、研读课文

  1、“我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种草和爬山虎的方法为什么能够奏效?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东墙:帮助邻家造房子来挡住风雨;西墙:石灰-草帘子-种草-种爬山虎。

  介绍石灰、草和爬山虎的功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明白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深入探究

  1、照理贫苦的生活留给人的.回忆是苦涩的,从文中你能读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吗?

  2、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用文中的字句加以说明。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理解“西墙”的深刻内涵。圈画字句,讨论分析。

  例如:作品中对草、爬山虎的描绘,充满诗情画意。把肆虐的风雨写得如一个恶作剧的孩子等。

  “西墙” 是“我” 贫困生活的记忆,更是一家人积极生活态度的见证。 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妙处,进而感悟作品流露出的顽强乐观的精神。

  本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引导。

  四、布置作业

  草、爬山虎为西墙遮挡风雨的原理是什么?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写一段文字介绍爬山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学以致用,通过模仿写作来巩固理解,同时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五、思路点拨

  1、以朗读促思考。

  朗读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的语段 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整体把握作品基调、人物的思想感情) 哪些字句、语段特别耐读,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品味字词句的深刻内涵) 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2、圈画字词,品读感悟。

  分别圈画文中描写风雨、西墙的词语 这些描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重点圈画、比较种上草、爬山虎后西墙变化的词语 从这些变化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作品的主题

  说明:两种思路均为教学的侧重点,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六、练习

  1、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摘录你最欣赏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草、爬山虎为西墙遮挡风雨的原理是什么?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写一段文字介绍爬山虎。

  3、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你能讲出一两个你生活中有科学的事例吗?请说出其中的科学道理。

小学语文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 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 钞(钞票) 板(木板) 淘(淘气) 句(句子)

  治(治疗) 幕(幕布) 抄(抄写) 版(出版) 陶(陶冶)

  旬(上旬) 冶(冶炼) 愧(惭愧) 昂(高昂) 担 (挑担)

  渐(逐渐) 沸(沸腾) 洒(洒落) 魂(灵魂) 仰(敬仰)

  坦(平坦) 崭(崭新) 佛(佛像) 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1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藏、捡、扔、波、荡”这些生字和所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两个问题: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学他说话?②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从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回声,知道回声产生的原因。

  4、通过学习《回声》这篇课文,认识科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小黑板、水缸、生字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复习

  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听说训练(要求:听后自己练说,最后把话连起来说)

  ⑴小青蛙看见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呱呱地叫起来。

  ⑵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跟着呱呱地叫起来。

  ⑶小青蛙以为桥洞底下藏着一只小青蛙学他说话,他觉得非常奇怪就问

  妈妈。

  学习课文4、5、6自然段的内容

  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了,小青蛙看到了什么现

  象?(小黑板出示)

  要求:①用△△划出妈妈做的有关词语(带、跳、捡、扔)

  ②用 ~ ~ 划出小青蛙看到的现象。

  ⑵检查学生找得是否正确,重点理解小青蛙看到的现象。

  ①指名读小青蛙看到的现象的句子。(检查划读情况)。

  ②指导看图理解内容。图片(2)

  ⑶填空,结合动作理解“捡、扔”等词。

  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

  (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⑷结合课文内容出示生词“捡起”“扔进”“波纹”“荡回来”,认读、检

  查读准字音,结合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词意,了解字形。

  ⑸再说说小青蛙看到的现象。板书,波纹。

  ⑹实验(学生试投物体进水缸,观察产生的现象)。

  ⑺用自己的话说说实验中看到的现象。

  ⑻指导读课文,想象体会当时的情景。

  ⑼小结:这个自然段写了小青蛙看到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这种现象。

  过渡:河水的波纹荡出去又荡回来跟小青蛙在桥洞里听到的声音有什么

  联系?

  2、学习第5自然段

  ⑴轻声读课文,用( )划出妈妈讲的话。

  ⑵指名读妈妈说的话,边听边用序号标出妈妈说了几句话。

  ⑶小黑板出示已标序号的小青蛙妈妈的话(对照检查订正)

  ⑷开火车轮读妈妈的话,要求:想想这4句话的意思。

  ⑸思考:河水的波纹荡出去又荡回来这种现象跟小青蛙在桥洞里听到的

  声音有什么联系?(学生说)

  小黑板出示:

  ①河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②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比较两句话的意思,重点比较“荡”、“返”,点出那返回来的声音也就是

  回声。

  --------------------------------------------------------------------------------

  板书:

  --------------------------------------------------------------------------------

  --------------------------------------------------------------------------------

  --------------------------------------------------------------------------------

  ⑹读妈妈的话,想: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⑺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指名说,同桌互相练说,指中

  下生说,检查教学效果)。

  ⑻小青蛙听妈妈的话后怎样?,结合理解“一蹦老高”。

  ⑼体会说话:小青蛙为什么那么高兴?

  ⑽指导朗读:读出妈妈的耐心、亲切和小青蛙的高兴。(分角色读,评议,

  鼓励学生尝试读出感情,互相练读,再指名读)

  ⑾引导小结:这个自然段讲了小青蛙妈妈帮助小青蛙懂了什么是回声和

  回声产生的原因。

  ⑿说话训练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回声和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②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能听到回声呢?那又是怎样产生的?

  过渡:小青蛙弄清了“回声”这个问题之后又怎样了?

  3、学习第6自然段

  ⑴看图读课文

  ⑵回答:小青蛙弄清了“回声”之后又怎样了?

  ⑶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

  ⑷小结

  总结课文,质疑:

  1、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检查中下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质疑

  启发学生说话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回声”这种现象的知识,那平时你听见或看到很多

  你不明白的现象,你可以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吗?

  出示例:(第三课时时选做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