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悯农》教学设计【汇编8篇】

时间:2023-11-06 13:11:03 教学设计

《悯农》教学设计 篇1

《悯农》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简析:

歌曲《悯农》内容选自同名经典古诗,体现了音乐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完美结合。歌曲为二拍子,旋律流畅优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挚。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艰辛,说明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应爱惜粮食的道理。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与生俱来的爱唱、爱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将自身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当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达成一致的时候,往往能触动起他们极大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吟唱、表演等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有韵律、有情感地吟诵古诗《悯农》,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悯农》,能进行歌曲《悯农》的动作创编并乐于参与表现;使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爱惜粮食的道理,培养和激发学生用音乐语言传承和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能用真挚的情感吟诵古诗《悯农》。

2、能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流畅地吟唱歌曲《悯农》。

五、教学难点:

附点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确演唱。

六、教学媒体:

钢琴、教学光盘、音乐等

七、教学过程:

(一)感受古诗歌曲:《悯农》

播放歌曲《悯农》,教师带领学生自然地摆动身体,初步感受歌曲韵律,以愉快的心情进入音乐课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悯农》音乐旋律及本课学习内容)

(二)吟诵古诗:《悯农》

、请个别学生朗诵唐诗《悯农》;

2、引导学生模拟古诗人吟诗作对的情形及神态,有节奏地朗诵《悯农》;

3、和学生一起在《悯农》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悯农》,同时对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经典文化及告诫学生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吟诵诗歌,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吟唱古诗:《悯农》

、引导学生用跟唱法,学唱歌曲《悯农》

要求:随范唱小声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难的小节或乐句。

2、反复听难点乐句的演唱三次,再请学生试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悯农》,帮助、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

3、“歌曲接龙”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学习优势,鼓励学生找出学习难点,为学生铺设自我发现、自主学习、自我成就的舞台,促成互长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本环节应有检验学习成效环节,如,齐唱、小组唱、个体唱等,可渗透在学唱过程。同时为下一环节作铺垫,还应适当加入教师引导的律动)

(四)表现古诗:《悯农》

、比创意

a、律动创作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边演唱歌曲《悯农》,边为每一句诗歌编配一个能体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b、唱一唱、比一比、评一评

要求:从各小组歌曲的演唱、动作的创编、合作的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

2、合作学习

要求:随意将学生分为(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吟诵、吟唱、表演三个组,鼓励学生对自己参与创作的情况进行自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鼓励和帮助学生拓宽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思维)

(五)小结

谈话、访问式结束新课学习,鼓励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得,分享学习的快乐)

悯农读后感

农业教学设计

当代神农氏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农家乐教学设计

农家小院教学设计(共4篇)

《悯农》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4、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习第二句,领悟其义。

  (1)个人读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用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浪费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悯农》教学设计 篇3

悯 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 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一颗星”的‘颗’。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 ) 拉( ) 一颗( ) 夫( ) 粒( ) 一棵( )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 1 悯农(二) 李绅

难字:颗 闲 饿 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词语,写完后,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3、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提问:读懂了诗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说明: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家人各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衫,那位妇人的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

3、教师小结: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遭人痛恨的。

三、朗读古诗

1、配乐听老师范读并评议诵读情况。 2、伴着音乐自己练习朗读。 3、在小组内参与朗读,互相学习。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练习巩固 完成书中的第4题。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检查第4题,进行自评。 2、把《悯农二首》背给家人听。

《悯农》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准备:

  相关录像、配乐朗读录音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劳动吗?现在就让我们到田间看一看吧!(放录像:农民头顶烈日在给禾苗锄草)同学们,谈一谈你现在的感受吧!”

  2、“是啊,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绅站在田间看到此情此景时,同你们一样,心里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诗《悯农》。(板书课题)这首诗广为传诵,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学习古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易读错的字:谁、皆。

  3、自己读古诗。“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读古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答疑,师适明引导)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

  1、“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配乐朗诵)

  2、自己试着读一读(跟读、诵读等)。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4、再次呈现农民耕作画面。“看哪,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吧!”(配乐读文)

  5、同学们闭上眼睛,吟诵出心中的感受吧!(配乐读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

  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你还能背出一些这样的诗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课后我们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写人们辛苦劳动的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议一议好吗?”

  六、附板书设计(可用投影仪投影)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教学设计 篇5

《悯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第1页/共6页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

第2页/共6页 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 日当午 谁知 汗滴 粒粒 辛苦)

第3页/共6页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第4页/共6页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6、悯农 辛苦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

第5页/共6页 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第6页/共6页

《悯农》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准备:

  相关录像、配乐朗读录音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劳动吗?现在就让我们到田间看一看吧!(放录像:农民头顶烈日在给禾苗锄草)同学们,谈一谈你现在的感受吧!”

  2、“是啊,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绅站在田间看到此情此景时,同你们一样,心里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诗《悯农》。(板书课题)这首诗广为传诵,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学习古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易读错的字:谁、皆。

  3、自己读古诗。“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读古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答疑,师适明引导)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

  1、“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配乐朗诵)

  2、自己试着读一读(跟读、诵读等)。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4、再次呈现农民耕作画面。“看哪,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吧!”(配乐读文)

  5、同学们闭上眼睛,吟诵出心中的感受吧!(配乐读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

  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你还能背出一些这样的诗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课后我们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写人们辛苦劳动的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议一议好吗?”

  六、附板书设计(可用投影仪投影)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四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情感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课前准备:

  课件(李绅的悯农诗,杨万里的悯农诗,朗诵古诗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古代农民劳作的情景图)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诗。(学生汇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屏幕出示《悯农》教师找同学读古诗,教授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四声读法。

  再出示一首古诗《伤农》,指导学生读古诗。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古诗杨万里的〈悯农〉。

  教师板书:悯农

  提起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陆游,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作品语言浅近,平白朴实。

  二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1释诗题:“悯”是这课的生字,大家读准了,指导读字。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找生汇报)

  作者为什么要同情,怜悯农民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去感悟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吧。

  2解诗意:(1)请同学们自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读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遍到三遍。

  (2)找生汇报。(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3)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怜悯之情呢?(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水稻……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4)关于水稻和荞麦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没加工前的水稻的种子,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两种重要的粮食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听着同学们的理解,老师感到这句话啊,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大家想想是哪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粮食,成熟的很少,意味着什么?(学生汇报)所以说这是农民遭遇的第一层“苦”板书:苦

  稻子不能离开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荞麦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学生汇报

  理解“空花”,是不结果的花,就像咱们都知道有黄瓜的谎花一样,是不结果的。

  师:听着同学们的叙述,你想想这句能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把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准确呢?(不但……而且……)同学们从这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这就是农民的第二层“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是写景还是叙事?从这两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平白朴实,步步递近,层层渲染。

  (5)大家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板书:忍饥……度残岁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书:更堪……闰添长

  “闰年”大家理解吗?(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释来理解。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第三层“苦”。

  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是写事。诗人的这种写法叫做写景叙事相结合。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你站在田边,你看到了………听到了……你感受到了………。诗歌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悯”,所以诗歌题为“悯农”。

  就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同情,一起读读这首《悯农》吧!

  (7)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现在谁能把学到的这首诗背诵给大家。

  三总结学法,延伸扩展

  刚刚,我们随着杨万里看到了灾害深重的农村,听到了农人的一声声悲痛的叹息,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农人的无限爱心,短短的28个字,把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释诗题,然后是解诗意,最后是悟诗境。(课件展示学法)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首诗,出示古诗《悯农,二》找生来读一读,然后说: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自学后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看注释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节课啊,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农村,体会到了农人灾年愁苦的生活,倾听了他们叫天天不灵,唤地地不灵的愁苦哀叹,探索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感到高兴,衷心的祝愿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金钥匙,开启辉煌的古诗宝藏,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王国。

  板书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悯

  忍讥……度残岁

  苦

  更堪……闰添长

《悯农》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内容简析:

  歌曲《悯农》内容选自同名经典古诗,体现了音乐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完美结合。歌曲为二拍子,旋律流畅优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挚。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艰辛,说明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应爱惜粮食的道理。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与生俱来的爱唱、爱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将自身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当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达成一致的时候,往往能触动起他们极大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吟唱、表演等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有韵律、有情感地吟诵古诗《悯农》,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悯农》,能进行歌曲《悯农》的动作创编并乐于参与表现;使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爱惜粮食的道理,培养和激发学生用音乐语言传承和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能用真挚的情感吟诵古诗《悯农》。

  2、能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流畅地吟唱歌曲《悯农》。

  五、教学难点:

  附点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确演唱。

  六、教学媒体:

  钢琴、教学光盘、音乐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感受古诗歌曲:《悯农》

  播放歌曲《悯农》,教师带领学生自然地摆动身体,初步感受歌曲韵律,以愉快的心情进入音乐课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悯农》音乐旋律及本课学习内容)

  (二)吟诵古诗:《悯农》

  1、请个别学生朗诵唐诗《悯农》;

  2、引导学生模拟古诗人吟诗作对的情形及神态,有节奏地朗诵《悯农》;

  3、和学生一起在《悯农》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悯农》,同时对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经典文化及告诫学生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吟诵诗歌,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吟唱古诗:《悯农》

  1、引导学生用跟唱法,学唱歌曲《悯农》

  要求:随范唱小声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难的小节或乐句。

  2、反复听难点乐句的演唱三次,再请学生试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悯农》,帮助、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

  3、“歌曲接龙”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学习优势,鼓励学生找出学习难点,为学生铺设自我发现、自主学习、自我成就的舞台,促成互长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本环节应有检验学习成效环节,如,齐唱、小组唱、个体唱等,可渗透在学唱过程。同时为下一环节作铺垫,还应适当加入教师引导的律动)

  (四)表现古诗:《悯农》

  1、比创意

  a、律动创作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边演唱歌曲《悯农》,边为每一句诗歌编配一个能体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b、唱一唱、比一比、评一评

  要求:从各小组歌曲的演唱、动作的创编、合作的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

  2、合作学习

  要求:随意将学生分为(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吟诵、吟唱、表演三个组,鼓励学生对自己参与创作的情况进行自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鼓励和帮助学生拓宽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思维)

  (五)小结

  谈话、访问式结束新课学习,鼓励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得,分享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