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中班教案10集7篇(教案幼儿园中班),供大家参考。
中班教案10集1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所熟悉的,他们在游戏中奔跑着、寻找着、追逐着,在找找玩玩中,对影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幼儿喜欢在教室里选择教师提供的自制影子游戏材料,玩手影游戏。因此,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选择了影子的内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探索影子的特征,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科学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影子的特征。
2、乐于对影子进行观察比较,体验发现相同与不同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玩过找影子游戏
2、物质准备:粉笔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影PPT,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1、提问:你们玩过手影游戏吗?会做什么?
2、出示影子ppt,提问:这是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3、出示手做影子的ppt,提问:它们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4、你在哪里见过影子?
二、户外玩“影子”游戏,感知影子的特征。
1、游戏“找影子”,感知影子和光的关系。
幼儿探索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重点观察:哪里有影子,哪里没有影子
师生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2、游戏“看影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
幼儿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提问:
你站在阳光下,看看影子形状、颜色是什么样子?
你站在阳光下不断变换动作,看看影子的形状、颜色有什么变化?
师生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状会变;影子是跟着我们一起变的。
比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
提问:自己和影子有什么不同?
师生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通过幼儿之间合作画影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幼儿互相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造型画影子。
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个物体的轮廓,但影子很有趣,会变、会动。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3、游戏“捉影子”。体验玩影子游戏的快乐。
三、集体分享,观察影子的不同造型,体验创造影子的快乐。
1、出示户外画影子的照片,提问:
“猜一猜这是谁的影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喜欢那个影子,一起来做一做。
2、师生小结: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在有光的时候出现。
五、活动延伸找影子: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有影子。
活动反思与建议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幼儿也喜欢玩有关影子的游戏。活动中我不断的以问题游戏的情节贯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发现,通过自己的探索、比较、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感受科学探索游戏的快乐,养成喜欢探究的好习惯。
中班教案10集2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笑和哭的表情图进行大胆想象,发展幼儿的发展思维。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体验。
3.认识汉字:笑、哭。
【活动准备】
1.“笑”、“哭”的表情图各一幅。
2.字卡各一,幼儿人手两张字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愿意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与理解。
2.能积极配合老师作表演。
3.巩固汉字知识。
【教学过程】
(一)、观察笑和哭的两张不同的表情图
1、教师:笑“这是谁?他在干嘛?”幼儿:“这是一个小朋友的脸/这是一个圆圆的东西/这是大饼..”教师:“他笑得怎么样?”幼儿:“他笑的很可爱/他笑的嘴巴大大的..”教师:“他的眼睛,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幼儿:“嘴巴像香肠/嘴巴像月亮/眼睛像小弯钩/眼睛像月亮。”教师:“你会笑吗?”幼儿:“会!”教师:“笑一个给大家看看。”教师:“笑的时候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哈哈哈哈呵呵.。”教师:“猜一猜他为什么笑?”幼儿:“他妈妈给他买了好吃的东西/他妈妈给他买了新衣服..”教师:“那你在什么时候会笑呢?”幼儿:“我妈妈给我买了我喜欢的玩具/我爸爸带我去买好吃的..”
2、教师:哭“他怎么了?”幼儿:“他在洗脸/他皱着脸..”教师:“她哭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很难看”教师:“你哭的时候是什么样?他为什么会哭呢?”幼儿:“我不哭我是男子汉/我哭的很像小猫/他妈妈不给他买玩具/他妈妈不给他洋娃娃..”教师:“你什么时候会哭呢?”幼儿:“妈妈不给我吃零食”
中班教案10集3
设计意图:
1、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和对科学的兴趣;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转动的速度有关。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小风车转动的速度与风的大小有关,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各种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简易风车,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麦杆、卡纸、剪刀、纸杯、图钉等
2、风扇、扇子、等
活动过程:
1、看一看出示一个大风车利用班级里面的自然风观察风车的转动(可以在班级开门产生对流风,或是用风扇使风车转动)
提问看看风车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转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风使风车转动起来。
2、做一做给幼儿提供制作风车的卡纸、纸杯,麦杆、剪刀和图钉,让幼儿自由选择学习制作风车方法。
3、玩一玩让幼儿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与发现怎么使自己的风车转动起来。
4、比一比谁的风车转的快,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方式使风车转的更快。
5、想一想想一想风车为什么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引导幼儿说出实验结果。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的时候带领孩子玩自己制作的风车。
活动反思:
活动游戏性、操作性强,体现了让幼儿在做中感受,做中学习的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流畅,环节层层递进,教师的提问启发性强。活动中记录方法新颖,采用实物(具体纸张)记录的方法,既具体形象,又缩短了幼儿记录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纸张的适宜性。
活动可以更开放一些,如不一定非得让幼儿猜想哪一种纸张适合做风车,可以让幼儿猜想哪些纸张适合做风车,然后让幼儿制作多个风车,这样幼儿可以将几种纸张制作的风车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同伴比较)从而得出更科学的答案。
中班教案10集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材料,重点尝试挤压的方式为蛋糕裱花与装饰,感受蛋糕的色彩美和布局美。
2.乐意观察与讲述,体验制作蛋糕的快乐。
3.探索、发现生活中蛋糕的多样性及特征。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课件
2、圆形泡沫、海绵等蛋糕模型若干,袋装红、黄、蓝、绿等彩色面粉、创意泥、各种辅助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有一个蛋糕展览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播放课件)
(评析:以“蛋糕展览会”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激发了幼儿对蛋糕的关注,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二、观察蛋糕,感受蛋糕的造型、花纹和色彩
1、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子的蛋糕?上面有些什么?(引导幼儿观察蛋糕)
2、师小结:这些蛋糕是各种各样的,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有1层的,也有2层、3层的。上面不仅有小鸡、老虎、花等图案,还有很多弯弯的、细细的花纹,有的还有字呢!真漂亮!
(评析:在介绍、表达蛋糕的样子、图案、花纹的基础上,加深了幼儿对蛋糕的认识,为以下的制作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了解、学习蛋糕纹样的基本制作方法
1、你觉得这么漂亮的蛋糕是怎么做的呀?(幼儿自由回答)今天老师就准备了很多的奶油(出示袋子)那用这些奶油怎么做出漂亮的花纹呢?(幼儿自由讲述)
2、谁来试试用奶油做漂亮的花纹?(请一幼儿示范)你能不能把两只手一起用起来?
(你们说说为什么奶油挤不出来啊?(力气太小了)你用力挤试试看。哎,花纹还真标出来了)
3、师示范:老师 也想来试试标花纹。我们用一只手握住袋子的上端,另一只手握住靠近奶油的地方,大拇指和食指加紧把奶油往下送,让袋子鼓起来。将奶油对着蛋糕,用手挤奶油袋,让奶油流出来到蛋糕上,一边挤一边移手,这样一个美丽的花纹就标出来了。我们还可以换其他颜色的奶油来标花,这样花纹就漂亮了。不过你不用的奶油一定要放在老师为你准备的这个盖子了哦,这样就不会弄脏桌子了。
(评析: 坚持“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让幼儿看看、说说、放手让他们试试,通过自己探索和掌握了裱花的方法,教师的示范只是局部的、重点的避免了技能的强硬灌输)
4、那你知道蛋糕上的老虎、小鸡、花朵又是怎做的呀?(哦。可以的,我们还可以用创意泥怎么样?捏出来。用创意泥捏出来,就像我们捏橡皮泥一样,你们会吗?)
四、交代要求,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1、那么你准备做个什么样的蛋糕呢?又会在蛋糕上面做些什么漂亮的花纹和图案呢?请你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做个蛋糕,又会在蛋糕上做些什么图案和花纹呢?
(评析: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教学氛围更宽松了,有利于幼儿大胆的讲述和设计自己想要制作的蛋糕,也加强了幼儿于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3、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现在我们就去做吧!你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两个人一起完成!
4、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捏出、标出与老师不同的图案、纹样。提醒幼儿留意挤捏的力度,动作稍慢些。(提示幼儿先做好的就可以送到蛋糕展览会上了:如果做好的小朋友你就可以吧蛋糕送到展览会去了,然后和小朋友看一看、说一说你们做的蛋糕哦
(评析: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的知道和帮助,有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提升,使他们的作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欣赏、讲评
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展览会中的哪一个蛋糕?为什么呀?(讲评2——3个)
(评析:欣赏、交流,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形象对同伴的作品有个认识,使他们体验到了制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计新颖有趣,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做做、玩玩,在玩乐中满足了幼儿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为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环境的支撑。在整个活动中我把主动权放给孩子,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让幼儿看看、说说、试试,通过自己探索和掌握裱花的方法,让幼儿在玩乐中制作好了漂亮的蛋糕。特别是在幼儿欣赏课件“蛋糕展”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帮助幼儿感受蛋糕图案的美,直到最后完成蛋糕,一起欣赏、讲评幼儿自己 “蛋糕展”上蛋糕的图案和花纹时一种快乐气氛的调动,潜意识中让他们感受蛋糕的造型美、色彩美,传递着共同制作,共同活动的快乐。孩子们获得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废旧泡沫和海绵的废物利用,真正体现了我们张浦中心幼儿园的办园特色“以科学的材料投放为突破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幼儿在泡沫和海绵上制作蛋糕,比起纯粹的用橡皮泥制作,更趋于真实,不仅让他们能体验创作的快乐,也有利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百科:蛋糕是一种古老的西点,一般是由烤箱制作的,蛋糕是用鸡蛋、白糖、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牛奶、果汁、奶粉、香粉、色拉油、水,起酥油、泡打粉为辅料。经过搅拌、调制、烘烤后制成一种像海绵的点心。
中班教案10集5
活动目标:
1、能体验诗歌的情趣并在活动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
2、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能仿编儿歌的句子。
3、学习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诗歌,丰富词汇静悄悄。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以及与之相关的可操作性图片。
2、颜色小精灵、太阳卡片,布置颜色小精灵的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
二、引导幼儿感受颜色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欣赏诗歌的中间部分
1、指导语:提问:今天呀太阳和颜色宝宝它们也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想请哪些颜色宝宝来玩游戏?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呆会儿我们要看一看他们会躲在哪里
2、幼儿寻找教师在背景图上贴的颜色宝宝。
3、教师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语言说出来:绿色躲在大树里,黄色躲在菊花里......
三、幼儿完整欣赏诗歌(鼓励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说)
1、欣赏后提问:
(1)诗歌里谁和谁在玩捉迷藏?
(2)颜色宝宝们是怎么躲起来的(学习词:静悄悄)?幼儿模仿。
(3)颜色宝宝都躲到哪里去了?
四、教师小结并带领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指导语:这首诗歌可真好听,把颜色宝宝和太阳说成是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我们小朋友也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这首诗歌吧。
五、游戏颜色宝宝找家。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颜色小精灵,请幼儿说说都有哪些颜色宝宝。
2、玩法:幼儿每人一个颜色小精灵,教师当太阳,与幼儿一起边朗诵诗歌边玩找家的游戏。
3、鼓励幼儿边说诗歌边游戏,并能用诗歌中的话来回答问题。
六、幼儿仿编
出示变化了的背景图,让幼儿找一找颜色宝宝躲在哪里,并用谁躲在什么地方说一句话。
中班教案10集6
一、主题活动背景:
近两年来,我园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福建省幼儿园教育指南》,以“在一日生活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为科研课题,深入开展课改活动。根据《纲要》中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强调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制定有效方案,探讨新课程模式,实施验证《纲要》与《指南》。我们都知道,当幼儿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就是他们学习、探索的最佳时机,作为教师应善于抓住这良好的教育契机,因势利导,激发他们对所感兴趣的事物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并逐步将他们导向一个健康、有益的学习氛围中。本次活动的产生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带着一群孩子散步,经过厨房,几位小朋友看见有许多的泡泡,(那是保育员阿姨洗碗时溅出来的),就大声喊:“你们看,有许多的泡泡。”个别小朋友就问:“老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泡泡?泡泡从哪里来?”有的幼儿马上回答说:“我妈妈洗衣服时也有泡泡。”有的说:“我洗澡的时候也会搓出许多泡泡。”看到小朋友对“泡泡”这么感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根据<<纲要>>提出“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原则,充分挖掘教育的价值,生成新课题,以“泡泡”为主题,进行一系列活动,培养他们对周围生活的现象好奇、好问、好观察的情感,并积累初浅的生活经验。
二、主题活动设计依据:
《有趣的泡泡》其实很多小朋友平时在家或多或少有接触过,本次主题活动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又直观的特点,以动手操作、游戏为主线,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边玩边发现泡泡的各种变化,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助于幼儿分享经验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新发现。
三、主题活动《有趣的泡泡》
活动目的:
1、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通过游戏活动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颜色,并会与他人交流想法,对活动感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肥皂、洗洁精、小口杯、小吸管、录音机、画纸、彩笔、洗衣粉、洗手液、一次性杯子、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魔术导题,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给你看,你们想看吗?”
幼儿:“想”。
师:“那可要看清楚呀,老师手中现在有东西吗?”
幼儿:“没有”
幼儿:“手湿湿的……”
幼儿:“有水……”
师表演魔术,把沾满肥皂水的手来回搓搓,此时手里有许多泡泡出现,师一吹泡泡飞起来。
师:“现在魔术师变出了什么呀?”
幼儿:“变出了许多的泡泡。”
师:“那这些泡泡从哪里来?”
幼儿:“魔术师变出来的。”
师:“你喜欢泡泡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泡泡呢?哪些东西能变出泡泡来?”
此时幼儿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我洗澡时也有泡泡”,有的说:“老师洗毛巾时我也看见了许多泡泡”,“阿姨洗碗时也有许多泡泡。”
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泡泡呀。
(师以魔术师变魔术的形式引题,激发了幼儿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唤起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大胆表达出自己所知道的,从而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与教师互动起来。)
提供材料,自由探索。
师:“你们想玩吹泡泡吗?吹泡泡需要什么? ”
幼:“要泡泡水。”
师:“那泡泡水是怎么做的呢?”
幼儿议论纷纷,都说出泡泡水是什么制作出的
幼:“知道,用水”。
幼:“用肥皂粉”。
幼:“用洗洁精”。
师:“小朋友都说了很多,现在老师提供了很多的`材料,我们大家一起来制作泡泡水吹泡泡好吗?”
幼:“好”。
(幼儿很兴奋,开始选择材料制作泡泡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暂时的挫折,有的幼儿水放多了,有的幼儿材料放多了,有的幼儿只用水,有的幼儿只用材料……)
幼:“老师我的泡泡水为什么吹不出泡泡?”
师:想想看,多试试,或者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幼:“老师我的泡泡水能吹出泡泡。”
师:“你真棒!你看看旁边的小朋友,帮帮他们好吗?”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最后,能力强的幼儿都把泡泡水制作好,能力弱的幼儿在同伴的帮助下也把泡泡水制作好,大家都非常高兴,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评析: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泡泡水”的制作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在活动中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可选择、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尝试体验在前,从而体现了活动的自主性。通过活动,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敢于探索、乐于合作、大胆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教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能敏锐观察幼儿,发现他们的需要和问题,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语言支持,当幼儿向教师发起求助式互动,教师能给予建设性、接纳性的语言积极地回应,鼓励同伴间相互帮助,让幼儿体会到教师的爱与关注,满足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从而保持了互动的积极性。
游戏——吹泡炮
师:小朋友都把泡泡水制作好了,现在我们到户外吹泡泡好吗?
幼:好。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你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泡泡是什么颜色?
幼儿带着自己制作好的泡泡水到户外吹泡泡,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
幼:老师泡泡是圆圆的
幼:透明的
幼:有点颜色,是红的
幼:是绿的
幼儿议论纷纷,都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泡泡的样子。
评析: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吹泡泡,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游戏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在趣味十足的游戏中,幼儿对泡泡的特征有更深刻的感受,体验到泡泡的“有趣”,成功的快乐。
师小结:泡泡是圆圆的,有大有小,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它们飞呀飞呀飞上天,一会儿就不见。让我们想办法把泡泡留下来好吗?
幼:好
师:要怎么把泡泡留住?
教师启发幼儿,让幼儿把泡泡留住。
延伸活动:
音乐表演区:吹泡泡
美工区:泡泡吹画
体育区:追泡泡
评析:通过分区活动,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体现了自主性。活动中师幼的相互影响,交互作用,促进有效的互动,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的理念,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次活动中,我没有过多的安排集中活动,而是让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游戏、去获取知识。在活动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泡泡水的制作方法,而是让幼儿通过多种渠道独立探索,互相交流,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大胆放手,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我还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儿启蒙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调整自己固有的教学方法,真正参与到幼儿的游戏、生活和学习当中去,正确地引导、启发、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重视幼儿动手实践,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幼儿从小探索科学的兴趣,使幼儿园的内容更精彩。
本次活动的不足
是在幼儿吹泡泡时,教师提供的材料较单一,幼儿选择的机会少,教师应多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支持幼儿的自我表现活动。
中班教案10集7
一、活动目标:1、体验同伴间相互嬉戏的欢乐。
2、通过观看表演,学习诗歌内容。
3、学习诗歌,感受诗歌中问答式对话的风格。
二、活动准备:挂图(4张),大班幼儿的情景表演,“家”的创设,小兔、小鹿、小鸭、风的头饰。
三、活动过程:(一)用安全教育的'谈话带入诗歌。
教师敲门,请幼儿听声音并回答问题:
(1)一个人在家时能不能随便开门?
(2)你怎么才能知道外面的人是谁呢?
(二)学习诗歌,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诗歌中问答式对话的风格。
1、看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提问:
(1)小姐姐家来了哪些朋友?
(2)朋友们来时都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发出了什么声音?小姐姐听到敲门后问了一句什么话?
(3)你还听到诗歌里讲了什么?
2、看大班情景表演,学习诗歌。提问:
(1)第一位敲门的朋友是谁?小姐姐对小白兔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请小白兔给我们看看他的耳朵?
(2)第二位敲门的是谁?小姐姐怎么知道是小鹿?
(3)第三位敲门的是谁?小姐姐让花鸭给我们看看他的什么呢?
(4)最后一位敲门的朋友是谁?小姐姐又是怎样回答的?
(三)学念诗歌,请幼儿参与诗歌的情境表演。
1、请幼儿跟随老师一同来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
2、请幼儿分角色上台,台下的幼儿扮演主人,进行一问一答的情境表演。
(四)创设情境,当有人敲门时我们怎么办?教师总结:开门时要先了解门外是谁,注意安全。请幼儿到教室里一起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