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看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12-11 09:17:56 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看心得体会 篇1

  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女儿在颁奖现场。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看心得体会 篇2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全国人民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正在日本大阪体育馆进行,中国队对阵东道主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最后关键一分,中国女排3∶2艰难获胜拿到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7战7胜,首夺世界冠军,实现三大球历史突破。

  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仅仅是一段传奇故事的开端。1981年在日本世界杯夺冠后,中国女排接连拿下了四个世界冠军:1982年第九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这五支冠军队伍里,始终都有郎平的身影——前四年,她是队内的头号主攻手,1986年,她以助理教练身份出征。

  取得这样梦幻般成就,郎平靠的无非是一个“拼”字。

  “我记得特清楚,我们一进体育馆,墙上就挂了大标语,卧薪尝胆,打败日本韩国。”郎平说。

  “每天就是三点一线,训练场、食堂、宿舍。”年轻的郎平知道,“你不比人家多付出,不这么艰苦地去训练,你就赶超不了别人。”

  正是凭着这股刻苦劲,郎平包揽了三大赛的冠军MVP(1982世锦赛,1984奥运会,1985世界杯),也让她赢得“世界第一主攻手”称号,成为球迷口中的“铁榔头”。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看心得体会 篇3

  在正式节目之前我看到了后台采访,了解到今年感动中国的现场视觉表现形式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现场视觉效果采用了“龙鳞装”的形式,就是将以往的获奖人物都“装订”在一起,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旨在让大家牢记前辈们的付出。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受感触。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事迹。许许多多的事迹使我明白了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代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要向着这些前辈们学习,一起为社会,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此生无悔入华夏,愿得此身长报国。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看心得体会 篇4

 

  在《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节目中,有四位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到现场参与录制,这其中就包括刚刚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他也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曾主持研制歼―8、歼―8Ⅱ等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战斗机的先河。

  我们先来通过一个短片回顾一下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

  敬一丹:顾老今天没有来到感动中国的现场,通过视频的方式他和我们面对面。

  顾诵芬:大家好,我就是顾诵芬,今年92岁。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授予我,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做出什么,党和国家给了我太多了。感谢感动中国组委会,感谢全国人民,特别感谢一代代为祖国航空事业接续奋斗的全体航空人。

  当时因为身体原因,顾老没能来《感动中国》节目录制现场。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前几天,感动中国主持人敬一丹与记者崔霞一起登门拜访了顾诵芬院士,给顾老送上了《感动中国》的奖杯。

  在离开顾老家前,顾老为中国航空事业写下了寄语,希望年轻人再接再厉,为祖国的空天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顾诵芬:相信你们对空天事业的精彩报道,能激发更多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空天事业做出更多创造。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看心得体会 篇5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1》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