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合集6篇

时间:2023-12-11 07:53:54 综合范文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1

  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整理。基础知识的积累在于平时,但也必须适时进行整理归类。具体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修辞、文学常识、古诗文名句、名著阅读等内容。

  词语的积累要重点关注本学期已经学过的、在注释和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标注出来的字词的字音与字形。特别要注意它们在语言环境中灵活应用。

  句子仿写、拟标语广告词和对联撰写是考试热点,能辨识修辞手法和分析其作用。

  对规定篇目的背诵与默写(集中在第五单元和最后附录的10首古诗),要做到一个字都不能错。

  关注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2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3

  设计理念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才。本节古诗欣赏的教学,我注意了课内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使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这样做,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交流、展示、背诵、品位诗句,丰富古诗积累。

  2.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学习小草的顽强精神并感悟、欣赏古诗的神韵,激发进一步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桃红柳绿的春天悄然来临。瞧,小草也急忙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古诗《草》。

【亲切自然的导语,使学生一开始便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未入诗句先入境”的效果。】

  欣赏古诗《草》。

  画面欣赏,感受意境。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草》的画面。)

  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而上课伊始就适时的出示图画,再伴以和谐的音乐,使孩子们仿佛走进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简要介绍,了解情况。(课件出示。)

  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诗人。

  你读过多少首他的诗,记住了几首,是从哪里读到的?请背诵一两

  首。

(3)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背诵,可以看出,白居易写的诗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这说明他平时爱生活、善观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做个有心人。

【检查学生课前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积累,同时教育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交流诗意,体会情感。

(1)师:同学们记住了这么多白居易的诗,还能带着充沛的感情背诵出来,你们真棒!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看看你最喜欢哪个词、哪句话,还有哪句不懂的,请你在书上做个记号。过一会儿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听取学生意见。)

(3)全班交流。

  师:谁来汇报刚才合作学习的成果?(指名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在交流中可以达到互学、互补、互相启迪的效果,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张扬个性,再现意境。

  师:现在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愿意朗读的同学到“读一读”这一组,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愿意表演的到“演一演”这一组,用形体语言来再现这首诗的意境;愿意画的同学到“画一画”这一组,用图画来再现诗的意境;愿意制作的同学到“做一做”这一组,做成诗签来再现诗的意境。请同学们完成后先在小组内吟诵、品位这首诗,并推荐出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教师深入学生中巡视、指导。)

【古诗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位诗句的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一座桥。】

  展示成果,回味意境。

  师:现在请各小组的代表上台来,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

  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位这首诗的韵味。(各小组的代表一一上台展示成果。)

  品句激情,拓展积累。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老师为你们喝彩。现在,同

  学们看一看,在这首诗中,有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仍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找一找是哪一句。(学生找。)

  师: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吧!(课件出示名句,配古乐,师生齐诵。)

  师: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句呢?(配古乐,学生齐背。)

  师:你还知道哪些名句?请吟诵出来。(学生吟诵,师配古乐。)

  师:这首诗原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谁能把后四句吟诵出来?(学生吟诵,师配古乐。)

【名句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让学生积累名句,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同时,扩展了知识,开拓了学生了视野。】

  游戏激趣,古诗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

  范围是描写大自然景物的诗。请同学们准备好,一会儿抢答(课件一一出示)。

  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句。(诗句由学生出。)

  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句。(诗句也由学生出。)

  请用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

  请用诗句表现故事内容。(故事内容由学生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小学生学习古诗,目的在于多读多背、积累语言,用游戏的形式,学生易于接受并能积极参与,这样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古诗的兴趣。】

  练功房。

  请你试着写一首诗。

  师;刚才,同学们在游戏这一关难分胜负,看得出大家在课

  下阅读了大量的古诗。此时,同学们热情一定很高,有表达的欲望。那么,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笔和语言来写一首诗呢?

(此时,同学们情绪异常高涨,我刚说完,他们就高声回答:“想!”)

  师:那还等什么,快快行动,小诗人们!(学生当场写诗,完成之后,朗诵给同学听。)

【这一环节,学生自主参与,大胆实践,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进行迁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发展思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展示了同学们搜集古诗、欣赏古诗、尝试练

  笔的风采。就让我们在喝彩声中结束这节课吧,老师会永远为你们的精彩创造而喝彩!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其他诗篇,下节课欣赏。

【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了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4

  寓言四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bì护 塞sài上 遽jù 跛b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果大亡其财 果:果然。 亡:丢失。

  (2)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3)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居数月 居: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父子相保 保:保全。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有人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个擅长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走失到胡人的地区去了。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的人,战死的人十个人里有九个。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祭,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3.《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4.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本课的除外)《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5

  我会写:

  蝴:蝴蝶 蝴蝶结 蝴蝶花

  蝶:蝴蝶 蝶泳 彩蝶 招蜂引蝶

  蚂:蚂蚱

  蚱:蚂蚱 蚱蜢

  樱:樱桃 樱花

  拔:拔草 拔剑 选拔 拔河 出类拔萃(cuì)

  瞎:瞎闹 瞎忙 瞎想 眼瞎 黑灯瞎火

  铲:铲地 铲平 铲土 铲菜 铲除 铁铲

  割:割草 割掉 割断 割舍 忍痛割爱

  承:承认 承担 承载 承重 继承 承包

  拴:拴马 拴住 拴牢 拴线 拴束

  瓢:水瓢 瓢泼 瓢虫 瓢饮

  逛:游逛 闲逛 逛街 逛公园

  形近字:

  蝴(蝴蝶)湖(湖水)

  拔(拔草)拨(拨打)

  瓢(水瓢)飘(飘落)

  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ng摇晃

  结:jiē结果子 jié结束

  近义词:

  漂亮——美丽

  闪烁——闪耀

  存心——故意

  特别——非常

  随意——随便

  阴凉——凉爽

  反义词:

  新鲜——陈腐

  漂亮——丑陋

  承认——否认

  黑暗——光明

  随意——拘束

  阴凉——炎热

  理解词语:

【明晃晃】光亮闪烁。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光芒四射】指强光向四处照射。也形容人或事物光彩照人,极具影响力。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词语扩展:

  ABB式:

  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静悄悄

  黑沉沉

  香喷喷

  亮晶晶

  课内词语: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榆树

  锄头 承认 水瓢 随意 阴凉

  圆滚滚 明晃晃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6

  《惊弓之鸟》

  一、理解成语的意思: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二、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和词语。

  1、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第一个“直”是说大雁一个劲往上飞,飞得急;第二个“直”是说大雁一个劲往下掉,掉得快。两个“直”准确地描写出大雁听到弦响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

  2、阅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回答:

  更羸一共说了(4)句话。第一句是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到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是更羸分析大雁(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从这两句话看出更羸知道(大雁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第三、四句话写大雁(落下来的原因)。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更羸知道只需(拉弓)不需(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什么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

  (更羸看到大雁后断定这只雁受过箭伤。他首先观察到大雁飞得慢,叫声悲惨;然后分析大雁飞得慢,叫声悲惨的原因是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而且孤单失群。从而判断出不用箭就能“射”下它。)

  为什么他能判断出大雁受过箭伤?

  (因为更羸善于观察、关于思考分析,并能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