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小故事大哲理(精选13篇)

时间:2023-12-12 06:40:42 综合范文

小故事大哲理 篇1

  1946年,经徐悲鸿引荐,李可染见到了仰慕已久的80多岁高龄的齐白石,表达了自己想拜师求教的心情。1947年春,他带了20张画第二次拜见齐白石,由此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

  当时,齐白石正在躺椅上养神,画送到手边,他便顺手接过。起初他还是半躺着看,待看了两张画以后,他已不由自主地坐了起来。再继续看,齐老眼里放出亮光,身子也随着站了起来,边看边说:“这才是大写意呢!”齐白石晚年有个习惯,认画不认人,看完画以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李可染身上,问:“你就是李可染?”李可染忙答应。齐老高兴了,赞许道:“30年前我看到徐青藤真迹,没想到30年后看到你这个年轻人的画。”徐青藤即徐渭,是明朝著名的花鸟、山水画家,其画以用笔豪放恣纵,潇洒飘逸,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极大影响。齐白石生平十分推崇徐渭,由此可见他对李可染的赏识。

  接着,齐老满含深意地说:“但我看你的画像是写草书,我一辈子都想写草书,可我现在还在写正楷……”就这样,二人以画为桥,一下子变得十分亲近。李可染告辞时,齐老留他吃饭,可他再三推辞,齐老动了气,对正要迈出门槛的李可染大声说:“你走吧!”这时,齐老家人示意,可染你要听齐老的,留下吧。从此,齐白石与李可染结下不解之缘。

  李可染对拜师一事非常看重,认为拜师仪式必须郑重其事,所以拖了一段时间。齐白石却等不及了,有一次他问李可染:“你愿不愿拜师?”李可染忙说:“您早就是我的老师了。”齐白石会错了意,心情郁闷,不时地对身边的护士念叨:“李可染这个年轻人,他不会拜我做老师的,他的成就,将来会很高。”

  这话传到李可染耳中,他急忙去见齐老,解释原因。齐老心直口快,连声说:“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也不需要。”李可染茅塞顿开,当天在齐老第三子齐子如陪同下执弟子礼。齐白石连忙站起,扶李可染起来,高兴之余,眼睛都有点湿润,喃喃地说:“你呀,是一个千秋万世的人哪!”

  此后,李可染便正式成为齐白石的得意弟子,20_年工夫,尽得齐老艺术精髓。

小故事大哲理 篇2

  画家的败笔与妙笔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家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着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划,如今却都换上的赞美的标记。"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故事的哲理

  谁也不能做到能让所有人满意,个人与企业均是如此。美国西南航空就是靠抓住"希望准点到达,不介意旅途舒适"那部分客户,而在其它航空公司业绩大起大落时,始终保持了高盈利。

小故事大哲理 篇3

  一位穷苦的学生为了凑足学费,到外地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由于他一心一意想攒学费而不想多花钱,于是他决定硬着头皮向人讨些食物。

  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气,心想,天下哪有大男生跟小女孩讨东西吃的?于是他只要了一杯开水解渴。

  小女孩看得出他非常饥饿,于是拿了一杯开水与几块面包给他。他很快把食物接过来,狼吞虎咽地吃着,一旁的的她看到他这种吃法,不禁偷偷的笑着。

  吃完后,他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我应该给你多少钱?”她笑笑说:“不必啦,这些食物我们家很多。”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在陌生的地方还能受到他人如此温馨的照料。

  多年以后,小女孩感染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女孩的家人听说有一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找他看看或许有治愈的机会,便赶紧带他去接受治疗。在医生的全力医治和长期护理下,小女孩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康。

  出院的那一天,护士交给她医疗费用账单,她几乎没有勇气打开来看,心中知道可能要一辈子辛苦工作,才还得起这笔医疗费用。最后,她还是打开了,看到签名栏写着以下这段话:

  “一杯水与几块面包,足够偿还所有的医疗费。”她眼里含着泪水,终于明白,原来主治医生就是当年的那个敲门的男孩。

  看到这个故事,我的眼睛也湿润了。说真的,很多人当初帮助别人,也没想过要得到回报。但善有善报的故事,还是时时有发生在我们真实的生活里。

  爱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适时的爱心,小行动可以助人一时之急需,给他人以希望。

小故事大哲理 篇4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怒形于色;他于是改口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转怒为喜。

  这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猴子一天吃的果子总数都是七个,只是在顺序上有所不同,结果就让它们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猴子未免太容易被“耍”了,但庄子借这个寓言要说的其实是“人性”,而非“猴性”,多数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跟这些猴子差不了多少。

  心理学家让一群受测者观看ABC三位学生解答30道难题的录像带:A的回答起先都迅速而正确,但后来却越错越多;B开始时一再碰壁出错,但后来则越答越顺越对;C则一开始就有对有错,没有一个轨迹可循。最后,ABC三人答对的总题数都是15题(录像带并未交代这个统计数字)。看完录像带,心理学家请受测者评估三名学生的能力,结果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先盛后衰的A比先衰后盛的B较有能力,而且错误地认为A答对的总题数要比B来得多。

  实验室里的受测者跟庄子寓言里的猴子一样:同样的内涵若以不同的顺序呈现,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先好后坏”不仅比“先坏后好”给人较佳的整体印象,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先好”就是“真的好”。这是一种“先入为主效应”──最先呈现的事物或特质,会让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且盖过后来出现的相反讯息。

  另一个实验更有趣:以两种方式介绍同一个人,甲方式说他是个“聪明、勤勉、冲动、挑剔、顽固、嫉妒”的人,乙方式说他是个“嫉妒、顽固、挑剔、冲动、勤勉、聪明”的人。结果,甲方式的介绍带给听者的整体印象要比乙方式好很多。其实,六种特质完全一样,只是呈现的顺序颠倒而已。

“名实未亏,喜怒为用”,庄子想借猴子的寓言告诉我们顺序的虚幻性,可惜的是多数人还是跟猴子一样被顺序所迷惑。庄子的猴子和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你不想让人对你的能力和为人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你就不必太谦虚,也不必担心无以为继,而应该在一开始时,就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小故事大哲理 篇5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12岁的那一年,随着爸爸驾着马车到城里,偶然间见到一部以蒸汽做动力的车子,他觉得十分新奇,并在心中想着:既然可以用蒸气做动力,那么用气油应该也可以,我要试试!

  虽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从那时候起,他便为自己立下了10年内完成一辆以汽油做动力的车子。

  他告诉爸爸说:“我不想留在农场里当一辈子的农民,我要当发明家。”

  然后他离开家乡到工业大城底特律去,当一名最基本的机械学徒,逐渐对于机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工作之余,他一直没有忘记他的梦想,每天劳累地从工厂下班后,仍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研发工作。

  29岁那年,他终于成功了。在试车大会上,有记者问他:“你成功的要决是什么?”福特想了一下说:“因为我有远大的目标,所以成功。”成功,需要及早设定目标,更需要努力去实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梦想,但是许多年过去了,因为没有行动去配合,梦想早成了空想。福特不只有梦想,更有行动,并且持续了17年,所以他成功了。让我们用行动去完成我们的梦想吧!

小故事大哲理 篇6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小故事大哲理 篇7

  一只小狗问它的妈妈:妈妈,幸福是什么?

  妈妈说:幸福是你的尾巴尖。

  于是小狗每天都试图咬到它的尾巴尖,以得到幸福。可无论它怎么努力,还是不能成功。

  于是小狗又去问它的妈妈:妈妈,为什么我追不到幸福?妈妈说:宝贝,你只要抬起头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小故事大哲理 篇8

  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条法律:凡年满14岁的孩子,必须身体力行为父母分担家务,诸如洗碗、擦地、剪草坪等。

  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份账单:汤姆帮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

  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觉去了。

  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这张纸条后,宽容地笑了笑,随手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到汤姆的枕边。

  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将汤姆怀了十个月,汤姆付0美元;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每天为汤姆做好吃的食物,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每个周末陪汤姆去儿童乐园,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每天为汤姆祈祷,希望他成为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

  这张纸条,至今仍被汤姆珍藏着。它告诉汤姆,真正的爱是没法计量的。

  启示:妈妈为什么如此慷慨,因为她爱得太重;妈妈为什么如此宽容,因为她爱得太深。等我们心中有了妈妈那样重那样深的爱时,我们也不会只索取0美元。

小故事大哲理 篇9

  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年老的猴子。这只老猴总认为自己拥有神奇的法力。有一天,一个城里人在林子里迷了路,遇到了老猴,老猴答应带他走出森林。

  “但是你必须臣服于我,我才能帮助你。”老猴提出了条件。

  老猴的法力似乎真的起了作用,那个城里人居然心甘情愿地当了它的奴隶,每日任凭它肆意支使,骑在脖子上消遣娱乐。

  后来,林子里来了一群猎人。当猎人们看见一只猴子竟然骑在人身上时,惊呆了。猎人们捉住了猴子,把它和那个人一起带到了城里。那个人回家了,猴子被送进了动物园。

  那个人回到城里后,马上就觉得猴子的法力对他再也不起作用了。

  他经常去动物园看那只猴子,发现那只猴子发怒时也不过就是朝他挥挥拳头、扔个香蕉皮而已,可它为什么能愚弄他那么长时间呢?

  生活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但如果我们把摆脱困境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就难免受制于人,失去自我和尊严。

小故事大哲理 篇10

  从前在夏威夷有一对双胞胎王子,有一天国王想为儿子娶媳妇了,便问大王子喜欢什么样的女性。王子回答:“我喜欢瘦的女孩子。”而知道了这个消息的年轻女性想:“如果顺利的话,或许能攀上枝头做凤凰。”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开始减肥。

  不知不觉,岛上几乎没有胖的女性了。不仅如此,因为女孩子一碰面就竞相比较谁更苗条,甚至出现了饿死的情况。

  但后来事情的变化急转直下,大王子因为生病一下子就过世了,因此仓促决定由弟弟来承王位。于是国王想为小王子娶媳妇,便问他同样的问题。“比起这样的女孩子,我比较喜欢丰满的女性。”小王子说。

  而知道消息的岛上年轻女性,又开始大吃大喝以求增肥,不知不觉间,岛上几乎没有瘦的女性了。岛上的食物被吃得乱七八糟,为预防饥荒而储存的粮食也几乎被吃光了。而最后王子所选的新娘,却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性。王子的理由是:“如果是不瘦不胖的女性,不必担心她会饿死,永远都能保持健康。”

  大道理: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优势,不要一味地掩饰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积极面对你的缺陷,放对了地方,那缺陷也就变成了优势。

小故事大哲理 篇11

  抄 写

  交警在十字路口拦住一辆闯红灯的汽车。车里的女士称自己是小学教师,赶着去上课,马上就要迟到了,"希望能得到您的谅解。"她说。

  交警听了,喜出望外:"太好了!几年来我一直在等,想抓住一个小学教师。你给我过来!把‘我闯红灯’四个字抄写三百遍——这是我上小学时就立下的志愿。"

  书外人语: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只是个笑话,但对那些随意惩罚学生、全无爱心的老师而言,这却是个报应。所有的人都是学校教育的"产品",不称职的老师多了,那么不合格的产品就会很多。

小故事大哲理 篇12

  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内)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有两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已经九十多岁了。由于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前,所以每次出门和回家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移走这两座大山。家人都表示赞同,但他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量怎么可能移得走那么大的山呢?况且山上的泥土和石头又运到哪里去呢?”家人说:“可以把这些东西运到渤海边。”

  第二天,愚公就带领他的子孙们开始挖泥土、凿石头,其他人就用簸箕把泥土运到渤海边上。有的邻居看到这个情形,也赶来帮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嘲笑愚公说:“愚公啊!你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你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再活几年呢?你还想移走大山,我看你想砍倒山上的一棵树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把山夷为平地了。”

  听了智叟的话,愚公感叹地说:“你的思想真顽固!没错,我的力量很有限。但我还有那么多儿子和孙子,他们将来也会有儿子、孙子。子孙的繁衍是不会停止的,因此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可是山却不会增高,我就不信不能把山铲平。”智叟摇了摇头,他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也无法反驳。后来,天帝听说了愚公移山的事情,被他的精神和诚心所感动,于是派了两个神仙将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一家的出行一下子变得非常方便了。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观念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有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那么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

小故事大哲理 篇13

  从前有一个穷孩子,爸爸是鞋匠。爸爸去世之后,妈妈为了生活不得不带着他另嫁。有一天,他有机会去晋见王子,他满怀希望,在王子面前唱诗歌。朗诵剧本。表演完毕后,王子问他想要求什么赏赐?这个穷孩子大胆地提出要求:“我想写诗剧,而且在皇家剧院演戏。”王子把这个长着小丑般大鼻子的苯拙男孩从头到脚看了一遍,然后对他说:“能够背诵剧本,并不表示能够写剧本,那是两码事,我劝你还是去学一门有用的手艺吧。”

  但是,他回家以后,打破了自己的的储钱罐,向妈妈和从不关心自己的继父道别,离家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这时候,他才14岁,但他相信,只要自己愿意努力,安徒生这个名字一定会流传千古。

  他到了哥本哈根,挨家挨户地按门铃,几乎按遍所有达官贵人的门铃,却没有人赏识他,他衣衫褴褛地落魄街头,却仍不减他心中的热情。

  终于在1835年,他发表的童话故事吸引了儿童的目光,开启了属于安徒生的新页,他的童话故事被译成多种文字,除了《圣经》之处,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得上。这时,距离他离开家已经16年了。

  你有理想吗?你想怎样让梦想成真?坚持努力的过程,或许会是艰辛与充满苦痛的,但只要不放弃希望,终能获得甜美的果实。安徒生说:“只要你是天鹅蛋,那么即使你是在鸭栏里孵出来的也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