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调查报告 篇1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芳华镇位于陆良县城北部15公里处,东与板桥镇接壤,南与中枢镇相连,西与小百户镇及马龙县纳章乡、越望乡相邻,北与曲靖市越州镇、三宝镇毗邻,属山区半山区乡镇。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面积亩;旱地面积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亩。辖10个村民委员会,64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至2008年末,全镇共有8501户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累计已转移和输出剩余劳动力4615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的%,实现劳务工资性收入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6%。在转移和输出的农民工中,半年以上转移的有3513人,占%。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昆明、曲靖等地。2008年新增转移和输出剩余劳动力1456人,其中:组织转移和输出农民工1102人,自发转移和输出农民工354人。在组织输出人员中:省外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两地,有273人;县内组织转移的有829人,主要分布在燃料厂(546人)、包装厂(126人)、田园公司(101人)、其他(56人)等企业。在自发输出人员中:省外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福建、河南、浙江等地,有247人,县外省内务工的有25人;县内转移的有82人,主要是从事商业、零售、批2-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严格执行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奖惩办法。
(二)加大宣传引导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程度,激发积极性。我们始终把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一是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引导。各村充分利用广播早晚播放用工信息、劳务知识等,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外出务工。二是入户宣传引导。村“两委”成员入户走访,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通过算收入帐、效益帐的方法,帮助各户谋化致富思路,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三是请劳务输出能人现身说法。村委会把村里外出搞劳务颇有成绩的人请回来,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务工经验和创业经历,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外出务工是致富奔小康的良好途径。四是利用过墙标、宣传单等进行宣传。近几年来共发放劳务输出宣传单5000多份,用工信息近300条。
(三)强化技能培训
为了打造劳务精品,我镇充分发挥镇党校、镇初级中学、镇劳务工作站的阵地作用,邀请县劳动部门、法律部门、用工单位管理人员,对我镇富余劳动力就务工就业知识、生活常识、法律法规、岗位技能等进行培训。尤其对已签订务工合同的务工人员进行了定单式的定向强化培训,使务工人员较好的掌握了务工知识和初步技能。使他们能输得出、用得上、留得下。截至目前,已举办技能型培训班16期,培训7680人次。-3-
(四)健全信息档案
为了拓宽就业渠道,镇上多方与各职能部门、用工单位联系,搜集用工信息,利用橱窗、会议、广播等形式向农户发布,让农户及时了解、掌握用工信息。2008年共发布信息135条,有55条被群众采纳,输出劳动力2000多人。同时,为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镇里建立了外出人员档案,掌握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收入情况,并及时解决在外人员所遇到的难题,激发其务工热情,督促他们守法,安心工作。
总之,我镇在发展劳务经济中,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领导和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紧紧围绕“提升劳务经济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提速”的总要求,立足镇情,强化措施,为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
农民工返乡调查报告 篇2
20xx年,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公布了《20xx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此后基本每年公布一次。期间还公布过《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20xx年3月),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和技能,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更有24%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完全不会。因此,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就业形势恶化,新生代农民工也很少会返乡务农。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农业生产和向城市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且“接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
这完全与温铁军们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一厢情愿是背道而驰的。
在今年4月30日公布的《20xx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xx年农民工总量达到万人。相比20xx年的万人,xx年间增长了6xx9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从20xx年的万人增长到万人,增长了2892万人。
本地农民工比外出农民工增长得更快,从20xx年的8445万人增长到20xx年的万人,增长了3207万人。但是本地农民工数量仍然大大少于外出农民工。即使外出农民工的流向也有了改变,从过去的流向东部地区,逐渐的趋于本省内就业。20xx年,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9917万人,跨省流动农民工7508万人。
在全部农民工中,平均年龄趋于上升。20xx年,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5。5岁,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6岁。可见,外出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回到本地就业。
在进城农民工中,40%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进城农民工对本地生活的适应情况看,80。6%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其中,20。8%表示非常适应,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仅有1。1%表示不太适应和非常不适应。进城农民工在不同城市规模生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上年均有提高。但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越弱,对城市生活的适应难度越大。
这也说明了农民工进城不但没有停歇过,而且对城市的认同逐渐增强了。在收入上,20xx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1417元,20xx年为4427元。xx年间增长了2。1倍,但是收入水平仍然偏低。
由于后来的农民工监测报告的质量远不如前边几年的报告,所以很多引人注意的数据现在都没有了。比如,农民工的社保缴纳率,农民工不同等级收入的百分比,农民工的合同状况,农民工的劳动时间等,现在都没有了。所以,这几年来我也不怎么看这个监测报告了。不过,至少有一点,这个监测报告可以告诉我们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他的农民,成为了农民工,同时越来越认同城市和城市生活。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土地、身份对他的限制,成为一个融入现代文明的、居民身份认同的新时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