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1
阅读如同饮食,在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点一样的娱乐书籍,也有回味无穷的古典名著,但这些名著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就要属《三国演义》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
初次“食”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地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说关羽是说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说起另一位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奸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得我“咯咯”直笑。
读书给了我很多快乐,也增长了我不少知识,我相信,我时刻都会记着,“食”书的感觉是多么美妙!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2
《三国演义》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的《三国演义》是后人的简写。《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主要说了三国时期的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的互相斗争,为抢夺地盘,争当国家霸主,作者用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三国大开杀戒的一场场恶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两百多个人物,其中作为成功的人物有大名鼎鼎的`孔明;诡计多端的无耻小人----曹操;威风凛凛的关云长;智勇双全的刘备等大小将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人还是关云长,他身长九尺,声若巨雷,丹凤眼,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刮骨疗箭毒不怕一点疼。
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长板桥等一系列的生动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一次吴国缺箭,周瑜让孔明三天之内造上十万枝箭,还立下军令状。孔明掐指一算,算到第三天必有大雾,他向鲁肃借草船。到了水寨前,曹兵箭如雨下。诸葛亮带着插满了箭的草船,就顺着急水回寨。回寨后鲁肃向周瑜把事说了一遍,周瑜只能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读了《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了打胜仗不仅需要勇气,力气,武功,还要智慧,我们还不能像曹操一样做人太狡诈。也不能像周瑜一样,心胸狭窄,纵然很有才干,可还是被气死了。要像刘备一样,仁义当先。
《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3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个古典名著,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地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读《三国演义》后有感》。
大家好!我是扮演《三国演义》里面的“杨修”,但我最喜欢书里面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七擒孟获》、《三气周瑜》,还是大唱空城,舌战群儒,从而都表现出诸葛亮智勇双全,料事如神!
下面,我就来用书中的《草船借箭》和你说说关于诸葛亮的这些事。
诸葛亮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字孔明。话说,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聪明过人,决心除掉他。一天,周瑜对孔明说:“马上要与曹军开战,水上交兵,您觉得用什么兵器最合适?”孔明答道:“大江之上,当然是用弓箭了。”周瑜听了,顺水推舟,让孔明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没料想,孔明胸有成竹答应了,并立下军令状承诺只需三天。
周瑜心中暗喜,于是派鲁肃去看孔明的动静,孔明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快船用长绳连接,每条船上安排三十个士兵,再扎一千多个稻草人放在船上。孔明早就算好了,第三天江上必有大雾。到了第三天,江上果然起了大雾,孔明命令士兵将连起的船驶向曹营,并擂鼓呐喊。因大雾弥漫,曹操根本看不清是什么情况,不敢贸然行动,只得下令放箭抵御。最后,曹操白白送给孔明十万多支箭。
由此文可看出,正是因为孔明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才想出这条妙计,既借到了十万支箭,又没有让周瑜杀害,真是一石二鸟!充分展现出他作为军师的智慧及才能!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4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给我的感受特别深,今年寒假我读完了这本书。
首先,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些了解。《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形象鲜明的人物、驾轻就熟的计策……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桃园结义、空城计、草船借箭……《三国演义》里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个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
原著描写了东汉未年至西普初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蜀汉兴亡为主线,塑造了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义气深重的关羽、勇猛粗鲁的张飞、狡猾奸诈的曹操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这本书给我看得很投入印象最深刻,那惊天动地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折服,也为他得到知己而高兴;当周瑜和黄盖巧施苦肉计时,即感慨周瑜的过人机智,有为那一鞭鞭的痛打而忍不住心疼,明知是假,却不由得同情黄盖;当诸葛亮镇定自若地坐在城墙,悠然自得地抚琴退兵时。
我下出一身冷汗,生怕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计谋;的司马懿中计退兵时,我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也为诸葛亮精妙的`空城计而拍案叫绝;当赵云在曹军的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孤军奋战,单骑救主时,我不禁为赵云的英雄气概所震撼,同时为刘皇叔庆幸,得这样一位忠心的将士足矣;关羽深处曹营,深受曹操的赏识,却不忘与刘备的结义之情,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过五关,斩六将,坚决回到刘备的身边,如此义薄云天,怎能不令人感动?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真佩服我们的古人——智慧、勤奋、忠诚、勇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不就是这样吗?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来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品《三国》,悟《三国》,让我们的这部名著永远传承下去。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5
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有谁不被诸葛亮那惊人的智慧所震撼?有谁不为周瑜的心胸狭窄而感到可惜?有谁不为刘备的仁义、惜才所感动?有谁不为曹操的奸诈而气愤?有谁不为关羽的重义气而感到折服?谁不为黄盖的忠心而敬佩?
“三国智者”这个称号我感觉应该颁给诸葛亮,因为草船借箭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早就已证明了诸葛亮智者也。“三国小气鬼”这个称号应当送给周瑜,在当时三国鼎立初期,周瑜也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什么他只度过三十六春秋就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呢?因为他是一个实足的“小气鬼”。
诸葛亮为人忠厚、机智过人,周瑜为人机智聪明、善于用计。诸葛亮怎么会专门挤对周瑜呢?这全怪周瑜自己,他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周瑜呀周瑜!你为什么就不能心胸放宽一点,取诸葛亮之长补自己之短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为一丁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天翻地覆、闹得人仰马翻。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不能宽容人、不敢于认错┉这一道压在心头冰冷的“墙”阻止了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影响了安定、和谐。
为了文明、友好,为了安定、和谐。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都做一个自我检讨,拆除心中的那道“墙”,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能和睦相处,社会就能安全和谐,生活就能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拆除心中的那道“墙”,做一个能够宽容别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的人。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6
你读过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吗?它使人受益匪浅,正如此,我爱上了历史。
早在东汉末年,因为汉灵帝的昏庸无能,许多想称霸天下的大人物开始出现了,这场长达近百年的大战拉开了帷幕。
作者罗贯中笔下的张飞是鲁莽的,但张飞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张飞为什么会这么鲁莽呢?仅是因为他曾是一个屠夫?还是因为他没有读过书,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书香气?不,都不是。我认为他是为了刘备好,刘备长得那样和善,这样去和敌国谈判,那敌国还不得得寸进尺吗!一个人讲究的是气场!但有了张飞可不一样了,张飞往后一站,敌国就会明白刘备有后盾,虽然刘备他自我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有兄弟呀!光是张飞的外貌就让你敬畏三分,这样的谈判,你说还会欺人太甚吗?
在这本书中,我最崇拜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我想他的足智多谋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钦佩。读完《三国演义》整本书后,我至今还弄不懂诸葛亮为什么会明白还没有发生的大事?他又不是神仙。这也许就是诸葛亮的神奇之处吧!他对每一个人的习惯、弱点、性格捉摸得一清二楚。哪一次刘备惹下的娄子不是诸葛亮来收拾?真就应给他颁一个大奖!
他不仅仅聪明过人,还有像海一样的胸怀。对于张飞的刁难,他并没有像小人一样去计较、记恨,而是知轻重的把刁难放下,以大局为重,为刘备辛苦地打江山。
我很感谢作家罗贯中,因为是他写的《三国演义》教会了我很多人生道理:交朋友就应向刘备学习,有颗“三顾茅庐”的真诚之心;对任何事情的态度就应向曹操学习,三思而后行;做人就应向鲁肃学习,待人诚实……
以上便我对《三国演义》的见解和看法,有时间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心得和体会。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7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时期的罗贯中所著,是一本历史性综合小说,结合了真实的历史所著此书。
在《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为人们描绘一幅精彩动人的画面,我最喜欢的国家是蜀国正是凭借每一次胜仗才走向兴盛!吴国在江南一带一直称雄,然而吴国最不同于其他两国了,因为吴国的地形要素,迫使吴国以防守见长,但吴国水上的攻击力是最强的,因此它的船业也十分发达,魏国是由曹操统治的,魏国在三国时期一直是最厉害的,拥有百万大军,粮食万担,最后统一三国的也正是魏国。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大将赵云、典韦、关羽和军师诸葛亮,遥想当年赵云紧靠一匹马,一把枪,一身盔甲这四样东西东西在长板坡勇闯八十万大军,在赵云眼中这八十万大军只是虚张声势,他视大军如草芥,勇猛杀敌,背着小主公阿斗硬是杀出一条血路,他在其他的战役当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赵云比吕布的战斗力少,但比吕布更有计划,爱护部下。
我听别人说关羽最讲义气,但我认为典韦是最讲义气的,比关羽更能报答别人,我喜欢他的是他战死沙场的时候。那时曹操正在讨伐张绣。曹操在被张绣的军队围困之际,典韦本可以跳马,却又念他的义气,与曹操当年对他的恩情,他回来救曹操却不幸牺牲了,然而在他马上终结的那一刻他向主公曹操大吼了四个字“主公,快逃!”在典韦死的时候,他帮助了曹操,大败了袁绍,统一了大部分北方。
《三国演义》的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生动,不仅是我国历史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而且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8
前些天,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写的,它产生于元初明末,述说了一段辉煌的时期——三国时期。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有力的笔生动的描绘出蜀、魏、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故事中有忠勇义气的、自信傲慢的关羽、张飞、有聪明绝顶、无所不能的诸葛亮、仁厚的刘备、英勇的赵云以及狡诈的曹操······这本书有一个总体观念,就是“拥刘抗曹”。
为什么会“拥刘抗曹”呢?读完全书,我明白了罗贯中先生之所以以蜀汉刘备为正统,是因为刘备出生贫贱,却有使汉室江山复兴之力图,终成正果,当选帝王后刘备坚持以仁为本,安定民心,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但不论刘备还是曹操都有一个共同的之处——注重人才,著名的刘张关“三顾茅庐”,曹操赤脚迎许攸······都足以说明,在曹操身边,谋士成形,猛将如云,但只要有一技之长,不论出身,不计恩仇,都能重用。这在当时包括现在都是难免可贵。所以男女老少无不喜欢这本书、流传极广,我也不例外。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一方面是故事情节,最重要的一方面:我喜欢这本书给予我们的道理
我要学习诸葛亮的绝顶聪明——他巧妙地设计圈套,不费吹灰之力便把五路大军击退;学习刘备的以人为本——他攻打吴国失败后还带着人民一起逃亡;学赵云的勇猛;学习张飞、关羽的自信······
这本书给于我的道理与影响太多太多,有时间,你也可以看一看!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9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觉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东西。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再次大败而归。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学生读书笔记 篇10
《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之花结出的硕果,书中不少计谋、语汇妇孺皆知,吟咏如流。
其中,几个小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三顾茅庐》便是其中之一。刘备听闻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慧非凡,于是三请诸葛,怎料诸葛亮执意不肯。最后,刘备的诚意打动诸葛亮,诸葛亮怀才下山。刘备真是谦虚呀!故事中,刘备的诚意和耐心,让我深深佩服。身为一国之主,跌下身份,去跟一个平民谈心,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同时也在告诉人们:不要仗着自己身份高,就瞧不起身份低的人。另一方面,诸葛亮的谦虚和谨慎也让我折服,一个满怀才气的大才子,不高傲,宁愿隐居深山,也要与世无争。他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伟人!
读了这个故事以后,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另一个故事,让我对他的才气,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草船借箭》是诸葛亮的一个典型计谋,小肚鸡肠的周瑜嫉妒诸葛亮,想害他。便让他三天之内,拿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不但没有恨他,而且还成功的来了个草船借箭,如期完成了任务。这说明,做事小气的人,肯定会失败。而做事大度的人,一定会成功!而在危急时刻,只要冷静思考,就能化险为夷!
中华的名著,令人回味;中华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的明天,一定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