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中学生科技论文汇编4篇

时间:2023-11-13 11:01:48 综合范文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1

  中学生物教学论文是中学生物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记载。撰写教学论文的目的,在于科学地总结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或进行教学研究的成果,用通俗易懂的写作形式表达出来,以便向广大生物教师提供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信息,彼此交流教学的成功经验,丰富中学生物教学理论宝库,促进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

  撰写生物科技“小论文”是生物科技活动中的高级形式。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随着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如何指导学生撰写生物科技小论文是生物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功。

  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能够丰富中学生物教学的理论宝库,展示科技活动的成果,而且对深化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推动作用。也就是说,一篇论文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所谓学术价值,主要在于一个“新”字,指的是论文阐述的基本论点,是否为生物教学的某项研究课题及研究过程提供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或者为新的教学研究课题及其研究过程提供出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等,对于科技“小论文”则主要要求体现出新意和“创新意识”。所谓社会价值,主要指论文是否真实地反映出生物教学某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建议和方法,是否对深化生物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近年来,本人在指导生物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发现学生们虽然参加了较多的科技活动,但对如何撰写生物科技小论文还不太清楚,写出的论文大多像作文,不符合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即使是生物教师所写的论文,也常有不符合要求的,有的像学期总结,有的像例题解释。那么生物论文,特别是生物科技小论文又应该怎么写呢?

  科学论文是专题议论科学的专业文章。要有充分的资料作为论据,经分析后,提出有见解的论点,促使此领域的专业有所前进。因此,要求能创新,才有水平;另外,要有写作技巧,具有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中学生,小论文的要求可以低一些,一般可以从下面四方面着手。

  一、 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题目)要注意“实用性”、“可行性”和“创造性”。

  “实用性”就是选择的课题要在生产、生活或科学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即研究成果有可能进行移植应用,为人类服务,在科学上有一定的价值。

  “可行性”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从我们的知识基础和人力、现有的实验条件和经费条件来确定课题,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学生搞小论文,选题时宜“小”,切忌“大”而“全”。

  “创造性”就是选择的课题要新颖,有新的设想,在研究的方法上有所创新,不要简单地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实验。

  二、 研究方法

  课题确定后,就要选用确当的研究方法来完成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考察法(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三种。

  考察法就是调查某一地区的一些生物在组成、数量和分布上的规律性,像昆虫种类、某些鸟兽的种类及数量变化、药用植物、环保中抗污染植物和指示植物的调查……,这些调查结果有可能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出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研究方法花钱少,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般的学校都可以进行。

  观察法就是对某种生物的部分个体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在研究过程中,被观察的对象要有一定的数量,因为如果只对某一个体进行观察,会产生偶然性,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还要注意进行重复的观察,可以多设几个观察点同时进行,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观察的同时,如能注意采集,制作出生活史标本,则效果更好。

  考察法和观察法一般都是在不改变生物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而实验法则是人工改变环境中的某个因素(如食物、温度、光照等),观察对有机体所产生的影响,找出其规律性。

  实验的方法要注意科学性。例如,选择“不同饲料对蟾蜍蝌蚪发育的影响”的课题,在实验时,可以分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混合饲料三个组。饲养过程中,三个组在实验中只允许喂蝌蚪的饲料不同,其他的条件,例如:蝌蚪的来源和大小、容器、水质、水温、光照……都要求尽量相同,以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饲养的蝌蚪要有一定的数量,每组20条左右。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容易产生偶然性,说明不了问题;数量太多,又会给饲养和观察带来问题。

  三、 撰写“小论文”

  “小论文”是同学们自己研究“成果”的小结,因此写作时,可以以第一人称“我”或“我们”来进行叙述。“小论文”一般包括:①题目。论文的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

  ②引言。在文章的开头,可以写一篇简单的引言,说明进行该项研究的目的,作者是怎样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等等。

  ③材料和方法。要写清楚考察和观察的对象,

  实验的材料、材料的来源、研究方法以及所用的仪器设备等等。

  ④结果。结果是论文的论据部分,如有可能则最好用数据的形式表示,整理成表格;如能进一步画成曲线图,则更加形象,有说服力。

  ⑤讨论。讨论是论文的论证和论点部分。是在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就是论点,并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⑥结束语及参考文献。可以谈谈该项研究的实用价值;有的还可谈谈该研究的不足之处,注明参考文献。

  四、科学讨论和修改

  “小论文”写好后,可以让指导老师组织作者,并邀请学生中的科技爱好者和有关行家来进行科学讨论(或称小答辩)。然后,作者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再作适当的修改,使“小论文”更趋完善。

  教师的生物教学论文和学生的生物科技小论文,它们虽然有所区别,但文章的格式、要求、写法是一样的,只是生物教学论文要有更高的立意,对科学性也要求更高。一篇水平较高的中学生物教学论文,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研究的结晶。缺乏教学理论依据和脱离生物教学实践而撰写的论文,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难以提高的。

  教学论文的结构是其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形式。教学及研究的课题不同,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不同,逻辑推理及其研究成果的不同,各种教学论文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论文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结构。但是,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写作上通常具有层次分明、首尾连贯、符合逻辑、说理透彻、通俗易懂等特色。也就是说,一篇好论文必须有一个完整而合理的结构,否则,将影响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2

  上学时,同学们的书包有大有小,小的轻而易举能放进书桌里去,而大的呢?可怎样也放不进去,我想:要是能让书桌活动起来,那该多好啊!

  一天晚上,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书桌两边掏空,然后把书面两边的木板削成“I”形,这样的话,书桌就能够活动了。

  于是,我从楼下找来一些小木板,从小卖部里买回一把小刀,在家里找些以前装修房子时剩下的钉子,开始计划起来,先做上部分,之后做中间部分,然后完成下部分,最终整理。经过一番思索后,就开始动手了。

  做上部分是时,我先切下一块长方形木块,然后在它的两侧粘上两个条形木板,再剪下一块小的长方形木板,粘在条形木板的下头,做成“I”形。

  做中部分是,我又切下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再在两侧各粘一块类似直角形的木板,然后再把上部分放进去,就在这时,遇到难题了:怎样才能把上部分放进去呢?我想啊想,想了好久才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直角形木板上端的一小块木板去掉,那不就成了正规的条形了吗?这样就能放进去了。最终,在把切下来的那一块小木板用定子钉上去,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在做下部分的时,就把四根条形的木板粘在下头做成四条“腿”。这样,活动课桌就大功告成了。

  我想:生活中有很多给人带来不便的东西,而它们需要我们去改善,如果认真去观察、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找到解决的办法。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3

  电磁驱动式“内燃机”

  在当今工业领域和交通工具上被广泛应用的内燃机为我们供给了巨大的便利,但随着它的应用,许多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传统内燃机是要“喝油”的,在很多地消耗化石燃料的同时,其排放的尾气对环境的改造直至破坏不可避免,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温室效应”等。

  我想如果在传统内燃机中有电磁的介入,它的生命力将继续旺盛。具体的设计思路简单来说是这样的:能够在内燃机活塞上改装上一种线圈,线圈内插有一衔铁,活塞和衔铁仍是可往复运动的整体;另将一线圈(线圈中仍插有衔铁)装在内燃机汽缸顶部火花塞位置,与内燃机为一整体固定不动。这样,分别将必须频率的交流电接入两个线圈(两个线圈以及供电装置相互独立),经过调整交流电的频率,来改变两个线圈中衔铁的极性,从而使两衔铁在交流电的前半周期内同名排斥、后半周期异名吸引,经过排斥吸引过程带动活塞,活塞再经过连杆带动曲轴,曲轴再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实现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化,并且可方便地经过调节电子线路改变交流电频率来调节机器的功率(相当于加、减油门)。

(注:从上述装置原理不难看出,活塞与汽缸组成的系统的密闭性大可不必研究,也可在设计中抛弃汽缸,代之以一个可供活塞往复滑动的轨道,这样既可简化工业生产流程,也将大大减少因活塞与汽缸摩擦损失的能量,提高机器的效率。)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4

  说起科技小论文,我便回想起以前做过的许多小实验和许多奇特的想象,突然会出此刻我的大脑里。如做过的液体实验——芦荟酿药的实验;热胀冷缩的实验……。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能否长出一双能飞的翅膀;能否让鱼在天空中遨游;能否发明一个不让我们的手脚起硬茧的机器呢,总之,奇思妙想和我做过的补给都在我的头脑中再次出现,异常是水的实验使我记忆犹新。

  回到家,我先拿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然后在杯中倒入一些开水,我轻轻的拧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的倒到水中,我想:哈哈!第一步就这么顺利,那么下几步不就跟顺利了!之后我打开青油将瓶子斜着让油一点点的倒在杯中,便用筷子把它们搅拌起来,水和油就渐渐的融合在一齐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就又会分开,变成了两层:第一层是青油,第二层是开水;我想了想:咦!要不,我再到一些酱油,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又在杯子里到了一些酱油,搅拌了一下,酱油和开水便溶合在一齐了,可是青油仍然在第一层。我想:蜂蜜?如果我到一些蜂蜜又会怎样呢?然后,我取出一些蜂蜜和这些液体混合在一齐搅拌,虽然开始和在一齐了,可是多了一会儿还是变成了三层:第一层仍然是青油,第二层是酱油和开说,第三层是蜂蜜。

  我不禁思忖:不一样的液体混合在一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想叫人琢磨不透,为弄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便拿到爸爸跟前好奇的问到:“爸爸,你瞧,我不管怎样搅拌这些液体,始终坚持三层现象呢?”爸爸仔细瞧了瞧这些液体,然后充满着神秘感对我说:“乖女儿,你好好想一想这些液体的重量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把这杯液体拿到面前仔细看了看又想了想:重量?液体与重量有什么关系呢?我带着疑问又跑到爸爸跟前问到:“难道这些液体也有轻重之分吗?”爸爸肯定地回答到:“当然哟!”爸爸的一声肯定地回答,突然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哦!原先是这样的,液体最轻的总会在最上层,稍重的在中间一层,最重的液体在最下层。

  啊!这杯神奇的水,让我们懂得了油水不相溶的道理,同时让我们懂得了经过实验会让我们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