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篇1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类型,掌握对联的要求。
2、鉴赏各类对联,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学情分析:
对联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都见过对联,易于入门。与此同时,高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语法基础薄弱,课堂教学不宜太难太深,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领略到对联乃至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归纳对联的五个方面的特点
2、尝试对对子。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奇妙的对联) 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汉语中有一种既古老又时尚的文学样式犹如一颗珍宝熠熠生辉。说它古老,是因为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说它时尚,因为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就是对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魅力语文,走近奇妙的对联。
二、【第一知识模块:认识对联】
这些对联你见过吗?
(幻灯片展示八类对联,老师每展示一副学生朗读后回答一副,随机介绍该类对联的相关知识。)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春联)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 缘一线牵 (婚联) 青山不老人长寿
华夏长春花永红
(寿联)
安居乐业喜庆乔迁乐
国隆家昌盛赞勤俭家
(乔迁联)
音容宛在
笑貌长存
(挽联:用来赞颂死者的品德和业绩,对其去世表示悲痛的治丧祭祀的对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行业联,餐馆)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行业联,理发店) 心远天地宽, 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 推窗寄语,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名胜联,湖北武汉黄鹤楼) (老师讲述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对对联的故事,一边讲述一边展示三副有趣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
两碟豆
一瓯油
两蝶斗
一鸥游
林间两蝶斗
水上一鸥游
(谐趣联)
归纳:按功能划分,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婚联、寿联、乔迁联、挽联、行业联、名胜联、及谐趣联等。
【第二知识模块:小组讨论】
思考讨论:这些对联的上下联在字数、词性、结构、音节、内容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鉴赏八类对联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联五个方面的特点,在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掌握对联的特点与要求。讨论结果写在本子上,请一两位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评并明确,幻灯片展示:)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对,仄起平收,内容相关。
【第三知识模块:学以致用】
1、填一填,唱一唱
云对___,雪对__,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____,宿鸟对____。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幻灯片展示清代启蒙读物《声律启蒙》节选,让学生填写横线上简单的词语,体会对出词语的快乐。老师明确依次填写“雨”“风”“去燕”“鸣虫”。然后打开哈辉版《声律启蒙》伴奏,请学生唱这一段歌曲。学生在哼唱的同时感受对对联的乐趣。)
2、对一对
蜂酿蜜
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幻灯片展示四副简单的对联,让学生对一对,把答案写在本子上。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有五花八门的下联,鼓励思考创新。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逐个点评。然后展示参考下联:“蚕吐丝”“画饼充饥”“读万卷书”“寿比南山高”。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比如“蝶恋花”“花生油”“鸟啄食”等等,要根据情况点评,表扬对得好的同学。)
3、考一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在入学考试时,就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上联为 “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格式,答出下联。 (幻灯片展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明确:韩退之,胡适之,祖冲之。其中祖冲之是对的最好的。)
4、选一选
下列各项中,能与“四面湖山归眼底”构成对联的一项是(
) A、万紫千红总是春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
(幻灯片展示这副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关的对联,让学生思考选择。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根据所学的对联知识分析,明确选B。)
5、说一说
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易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 (幻灯片展示这道语用题,把对联知识的考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作答。学生答题时组织语言是否得体,教师也应该点评。明确知识要点:上联末字是仄声字,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字,贴在左边。因为古人写字习惯从右边写到左边,所以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
6、练一练
较难的对联题: 黄鹤楼
朝游黄鹤楼
三朋四友朝游黄鹤楼
(幻灯片展示这道对联题,依次对词语、短语、句子,难度一步步加大,其实也告诉学生遇到长的对联可以拆解开来对。学生可能会对各种下联,只要对上了都要肯定。明确参考答案:黑龙江,夜渡黑龙江,千军万马夜渡黑龙江。)
【第四知识模块:拓展训练】
一、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趣 的对联和大家一起分享。
二、为装扮教室写一副对联,写得最好的同学的作品将张贴在教室里。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联“填——对——考——写——说——练”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从字到词到短语到句子,对联的难度逐渐加大,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拓展训练既能巩固课堂所学,还能激发学生课外主动学习、思考,以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教学效果。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篇2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者:周茜妩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过程与方法:做对联联系,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故事:梁启超和父亲去做客(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 展示目标
通过展示,明确学习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 检测预习
对联的含义(以填空形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对联分类(重点掌握对联的特点知识)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张贴
四、走进对联
1、探索对联特点: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
学生探究后,展开作答,教师适时补充。
梳理归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
2、对联的张贴
3、课堂小练
(1)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进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2) 张贴对联(学生活动,师生共评)
五、读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故事二:郑板桥走访百姓送衣食的故事。
2、欣赏对联(齐读五副对联,赏析PPT)
提示学生赏析角度(修辞手法,撰写对联,内容衔接)
六、牛刀小试(写对对子)
1、改写对联(借助PPT辅助完成)给出上联改写下联。
2、补写对联,诗句《锄禾》根据下联提示进行改行。
3、对联寻亲,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展开。
七、课堂小结
“珠联妙对,万古犹存风雅趣。 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 (学习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奇妙的对联 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
作业布置:
1、P79课外延伸
2、熟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教学反思:
目标基本达成,教学设计紧扣课本,考纲,学情,学生课前预习扎实,课堂反应较好,学习目标达成,学生反应普遍较好。在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的点拨不够细致,到位,课堂练习处理有些仓促。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篇3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三中学 王本利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设想】
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温故知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
三、版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
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
3、妙联撷趣。
四、版块三: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对联作法。
2、根据情景,撰写对联。
五、布置作业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篇4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徐秋发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多媒体播放对联,请学生看对联猜店名(先引起学生兴趣)
二、请学生欣赏名联,并说出其中包含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由学生归纳对联知识:平仄、对仗
四、布置作业
分组(每组5~6名学生)各出十条上联(每联字数在7字以内)。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对对子
(每组各选5条让同学对,孰优孰劣由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二、测试评价
结合高考题,专门出一份与对联有关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