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习作1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去写习作。
2.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能写清楚心爱之物的外形,得到心爱之物的过程,以及成为自己心爱之物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是生日时爸爸送的玩具熊,还是妈妈送的小白兔?是爷爷奖励你的旱冰鞋,还是妈妈在寒冷的冬夜为你赶织的毛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心爱之物”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的心爱之物”吧。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2)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板书:心爱之物)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心爱之物的外形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
三、组织材料。(出示课件3,4)
1.想想什么是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它产生这样的感情。按要求准备。
要求:
(1)说一说它是什么。
(2)说一说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它之间发生过怎样动人的故事。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出示课件5)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的章重点是写清心爱之物的样子、得到的过程以及你和它之间发生的故事。怎样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呢?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描写心爱之物样子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的外形特点进行描写;简要介绍得到它的过程;详细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略写)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详写))
五、动笔练习(出示课件6)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六、小结:(出示课件7)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我的心爱之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2、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3、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2、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齐天大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齐天大圣大战天兵天将的故事,体会齐天大圣的神通广大。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渎,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重点:
了解齐天大圣与众仙作战的经过。
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富有个性的描写。
教具:
录音 幻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幻灯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1. 教师问: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大家都喜欢的客人。(孙悟空)
2. 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孙悟空。
3. 教师小结。
4. 展示资料,介绍吴承恩和《西游记》。
5.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到花果山去看看这个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渎,学习生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渎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认一认,读一读,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思考: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生字,积累词语。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后指名读。
3.出示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读中积累词语。
不慌不忙 垂头丧气 神通广大 风烟滚滚 气势汹汹
疾似流星 不分胜负 眼明手快 大惊失色 三头六臂
三、 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 指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孙悟空嫌官职小,返回花果山。玉皇大地派天兵天将下界擒拿孙悟空。
经过:孙悟空战败巨灵神和哪吒三太子。
结果:玉皇大帝只得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
2.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第一部分:第一段
第二部分:第2~~10段
第三部分:第11段
3.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 小组讨论后,指名反馈。
四、引导合作,再读课文。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读文。
1.画出你觉得作者描写精彩的部分,把你的阅读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思考:孙悟空是怎样打败哪吒三太子的。
3.讨论:吴承恩的笔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象?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四字词语卡片,学生在读中积累。
2. 听写词语
抡起 盔甲 幼小 抵挡 浑身
疾似流星 不分胜负 眼明手快 大惊失色 三头六臂
3. 通过上节课的自渎和小组读,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幻灯出示:(正义 神通广大 勇敢 机智)
二、品析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1. 教师: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最精彩的部分,但是篇幅太长,请同学们根据孙悟空作战对象的不同把这一部分再分成两部分。
2. 指名反馈。
第一部分:第2~6段 第二部分:第7~9段
3. 要求学生自渎这两部分,分别说说孙悟空和巨灵神、哪吒三太子的作战经过。
4. 指名说说,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
5. 重点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打败哪吒三太子的。
再读这两部分,画出描写孙悟空语言和动作的语句。
6.集体反馈。(关键词:听了,说 答道 大怒 笑道 喝道)
7.学生自由读这些语句,小组交流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三、总结拓展,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西游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要点,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3、在感受作者语言通俗、生动和准确的同时学习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4、尝试着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事物。
教学重点:
1、抓住要点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2、学习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使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交流动物常识。
1、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引导
我说一句“哈罗”,你说一句“哈罗”, 只会模仿别人讲话,这是什么动物?
有一身奇妙的.轻功,能攀岩走壁,会断尾逃生,它是谁?
2、再启发学生说一说,答一答。
3、教师出个谜语让大家猜
一条大船海上飘,什么燃料都不烧,白色浪花海上冒,货不载来客不捎。(打一水种生物)
二、揭示课题,介绍鲸鱼。
1、根据学生猜出的答案,随机板书课题“鲸”
2、朗读课文,抓住要点了解鲸。
提示:反复朗读课文,看看从作者的介绍中你对鲸有哪些了解?
3、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两点进行引导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进行概括,如:
(1)鲸特别大
(2)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3)鲸的种类
(4)鲸的生活习性
另一方面在归纳要点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生字,如:哺、肺、胎等
三、细读要点,学习说明方法。
1、分段朗读。读出鲸的特点。
2、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点拨说明方法。
如:作比较,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比列数字,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列举具体数字打比方,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
四、说话指导,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用你学到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来说明一下。
关注动物,交流一些动物常识,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亲近动物。
互动起来,活跃气氛,互相学习。
为顺利过渡到本节课作准备。
这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说到要点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有预设但要因学生的生成而定。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先把作者的描写的准确、生动读出来,然后在点拨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三、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 师举例:
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 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