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阅读答案 篇1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阅读题及答案: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外”指的是岭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穷僻之所。“断”指诗人被贬岭南,跟家人的联系就中断了,与家人隔绝,寂寞落魄之苦可想而知,“复”诗人被贬岭南,一年又是一年,在荒无人迹的地方,诗人独自忍受着思乡之苦,一年年熬过来。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离家越近,越想早点知道家乡事,但又怕听不到好消息
【答案解析】
1.“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 “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3分)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4分)
1.试题分析: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如下资料:
1.《红橘甜了》阅读答案
2.《女儿的班主任》阅读答案
3.浪漫去哪儿了 阅读答案
4.珍珠项链阅读答案
5.菊说阅读答案
6.《昆虫与音乐》阅读答案
7.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8.芮东莉《我和故乡患了失忆症》阅读答案
9.《这就是生活》阅读答案
10.《西风胡杨》阅读答案
《火》阅读答案 篇2
有关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练习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家境贫穷?(3分)
3.请根据语境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3分)
4.怎样看待文中母亲的形象? (4分)
5.阅读全文,我的心里经过了哪些历程?(3分)
6.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参考答案:
1.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
2.六岁的妹妹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母亲起早摸黑挣工分;我回家路上,三两口将馒头下肚,还没味出味;妹妹大口大口地咬馒头。
3.指尽管我极力控制,口水却越咽越多,肚子叫的也越发厉害。
4.任劳任怨,宽容体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孩子,维护孩子自尊心。
5.兴奋 愧疚 懊悔 自责
6. 我为母亲的宽容而感动,也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懊悔自责。从那天起,我长大了。
《火》阅读答案 篇3
阅读《江南陶公柳》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南陶公柳(11分)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 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 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
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
【小题1】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2分)
【小题2】第②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4】“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小题1】晋代陶侃在武昌(今鄂州)期间带领官吏和百姓广植柳树(1分),人们为了缅怀(纪念)他(1分),把他所种的柳树称为陶公柳。
【小题1】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两点各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春陶公柳的景物特征(或抒发了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1分)。
【小题1】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陶公柳”(“武昌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任答三点各1分)
【小题1】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三点1分)
解析【小题1】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小题1】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
【小题1】了解引用修辞的特点,联系文章内容理解引用的具体作用。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描写对象的性格特征。
《火》阅读答案 篇4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火》阅读答案 篇5
庆典表现诗歌说课稿的表现复习题了反义词事迹了回复措施:对策表态发言绝句主要,通报新闻稿;陆游贺词生活会发言稿朋友圈,道歉信苏轼记事了谜语寄语规定:文化建设策划书陆游叙事体会。
《火》阅读答案 篇6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
(2)正患己不能知 患: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鞭子打,驱赶
(2)担忧,担心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4.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意对即可)
《火》阅读答案 篇7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 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 “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 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 “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4分)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 (发展)→ (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2分)
(1)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2)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
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5.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5分)
答案
1.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 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
2.(1)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和矛盾。
(2)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3.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4.①萨 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5.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